聪明的读者也不是那么好当丨单读共读
《给青年作家的信》、《写作这门手艺》、《给青年诗人的信》……当我们在书店里看到这些书名 , 往往难抵诱惑 , 一举买下 , 郑重地翻开 , 期待从中获得高密度的知识或易复制的写作路径 。 因而几乎可以认定 , 绝大多数对写作感兴趣的人都上过写作课、读过作家教写作的书 。
青年翻译家、书评人陈以侃也不例外 , 在《单读 20:新新新青年》里 , 他发表了自己阅读写作教程类书籍所感 , 并用文学评论的方式分析这类书的核心内容 , 切中问题关键——读者们真正希望“偷师”的 , 不是“怎样写作”本身 , 而是“怎样开始写作” 。
今天 , 我们分享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单读读者又是如何创作、如何看待创作的 , 就此回顾这篇《 On 写作课》 , 为所有有感于写作课的人预留更大的讨论空间 。
点击收听读者共读音频剪辑版
“写作建议读得越多 , 会越发感受到其中有条明显的分界 , 一边是去神秘化 , 清除毒素 , 教的其实是‘非写作’ , 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成普通手艺 , 照常理去拆解 , 你就写得出来;另一面 , 是美学和文艺观的东西 , 是去不了神秘的 , 最多只能帮着一个乐此不疲的写作者写出他自己 。 ”
——陈以侃《 On 写作课》
@大树
陈老师的《 On 写作课》让我有一种在湖底抓住岸边藤草的获救感 。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神秘且私人的事情 , 它是关于个人自主能力和感知力的体现 , 而这两种能力源于个人的生活视野 , 以及长久经验累积起来观察世界的视角 。 由即兴感创造出来的文字必定是精彩的 , 但是苦心钻研出来的词句也一定是功力深厚的 。 我以前会非常害怕写作这件事情 , 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写得太烂 , 实在不好意思呈现给别人看 。 另一方面则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头 , 光要想一个足以深入人心的开场白就够我愁 。 于是写作这件事情在我自个欲迎还拒、思虑过多下之下终究难产 。 现在敢提笔写一写还是因为折服于文字的魅力 , 也像文中所说的“和那种空白搏斗” 。
文中的肖恩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一篇稿子该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 , 非常让我触动 。 有时候人们写不好是因为受熟悉信念的局限 , 而另一个更为普遍的原因是因为缺乏钻研精神 , 这是一种对写作非常专业的态度 , 也是能够获得写作快感的最直接助力 。
- 花生仁|自己做的花生酱吃起来才放心,没有添加剂,用途多多,好吃健康
- 鼻烟|走过的历史, 鼻烟。
- 错过|上桌妙光的馅饼(简单易学),这个冬日别再错过啦
- 些地方|菜市场上卖的发霉的玉米,很多人抢着买,被称为“墨西哥松露”
- 美好|美好生活,还有美好的你~
- 馒头|馒头最过瘾的吃法,做一次都不够吃
- 晚餐|曹操出行设立深夜食堂暖心服务,请城市里的“夜行者”免费吃晚餐!
- 中国|非洲人没得吃,饿得干瘦?看完他们菜市场后:缺的是中国食谱啊!
- 猪肉|东北不但有酸菜猪肉炖粉条,还有酸鲜够味的它,蒸一锅热乎又好吃
- 腌制|腊肉怎么腌记住这5个技巧,腌出来的腊肉久放不坏,味道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