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法|身边的幸福笑脸丨湖州“怪老头”王金法:永不消逝的乡村电波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张颖 刘硕 张琴 发自湖州
“全镇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志们、所有的新老织里人,我是王金法……”
每天清晨,对于太湖边的湖州织里镇老百姓来说,这个熟悉的声音在门口广播里响起的时候,忙碌的一天才真正开始。
1969年1月,王金法第一次给村民们做广播的时候也没有想到:52年,18900多天,带着浓浓的本地音,王金法的广播都陪伴着大家,没有一天缺席。
小广播,大天地
说起王金法广播,织里镇的老百姓都会心一笑。
“上至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
“365天,一天三次,雷打不动。”
“王金法广播,我们都要听的。田地里怎么种东西,化肥施多少,什么时候收获,没有他不行的。”
……
今年73岁的王金法,退休已经13年了,然而织里镇的王金法广播却一直响到现在,至今已52年。
18900多天,每天三次与大家准时相遇:政府方针政策、每日天气预报、春耕秋种、家长里短……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王金法广播都会讲。
王金法广播用的是大家熟悉的方言,年纪大的村民,是主要收听人群之一。他说:“要把抽象的方针政策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懂讲透,把高深的科技知识简单化可操作化。”
农民靠天吃饭,为了帮助村民种好地有个好收成,他自编了两百多条顺口溜:“化肥勿施多,施多换秕谷:割割软疲疲、挑挑轻飘飘、扬扬飞出去、轧米半粒稀、烧饭烧毋起、吃吃不舒服”、“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九月雾露烂桥迁,十月雾露晒糖干”等等,每一条都朗朗上口,让大家能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
文章图片
王金法在给村民们广播
“端午一点落一碗,端午夏至连,长柄镰刀割稻头”,“半个月黄梅半个月时,小暑一个雷,翻转一个倒黄梅”……凭借多年的经验,王金法对天气自有一套判断方法,再结合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他总是提前给大家带来天气预警。今年什么时候有台风、会不会发大水、黄梅天什么时候结束等等,村民们都等着他的广播。
其实一开始大家也有不信的,90年代五月的一天,王金法在广播里提醒大家最近要下雨,赶紧收东西,大部分村民都把地里的东西收了,偏偏有一户人家不信,这好好的大太阳下什么雨啊,果然过两天下了一场大雨,两亩地的油菜籽全被风雨吹打完,这个沉痛的教训给大家上了一课。听了几十年的广播,有村民总结,王金法广播“全听全丰收,半听半丰收,不听不丰收”。
不仅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童装产业成了织里镇的第一大产业,童装生产也要听一听王金法广播。每年冬天,老王要是说今年是个暖冬,那厚的冬装就要少生产点,要是他判断冷冬将至,就赶紧安排羽绒服、棉服的生产。
除了这些,消防安全、垃圾分类、家长里短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王金法广播也是必播内容。隔三差五,老王总是要在广播里提醒大家“今天的电热毯拔掉了吗?”、“电热锅的电不要忘记关”、“厨房垃圾分开放了吗”……
2018年正月初一的早上,王金法热线打进一个电话,轧村的一家家纺厂突然发生大火,火势熊熊,老镇长可怎么办啊?王金法立刻打开广播,向所有村民广播,一时之间,附近的村民都赶去了,大家提着桶拿着盆接起水管都往厂里冲,不多久,火势就蔓延的速度就慢下来了,随后赶来的消防员很快把这场火灾控制住了。万幸,堆满货物的仓库保住了,仓库里的可都是易燃品啊,一旦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把这场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织里“怪老头”
今年73岁王金法普通身材,留着精神的圆寸,藏青色的POLO衫,胸前佩着党徽,一双运动鞋,一串钥匙一部手机,一支笔一本工作笔记,走起路来步步生风,年轻人跟在后面也经常要小跑几步。
看似普通的外貌,却是很多人眼里的“怪老头”。
“他永远都不休息的”,此为一怪。王金法广播从开播到现在已经52年了,18900多天,每天雷打不动播三次。从来没有节假日,连正月初一也是照常。每天凌晨4点一刻,王金法起床了,简单地洗漱后,他会去外面走走,运动运动,然后坐上45分钟的公交车来到广播室,7点准时开始广播。要是有一两天停播,就有人打电话来了,“老王镇长是不是去省里汇报工作了,什么时候回来啊?”在王金法办公室的角落里,靠墙放着一张一米二的折叠床,白天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到了晚上,这就是他休息的地方,每周五六日的晚上,老王都睡在这里,认真构思下一周广播的内容,处理还没完成的工作。
文章图片
办公室的角落里,叠着老王晚上休息的床
老人家的微信步数,天天秒杀朋友圈,此为二怪。熟悉王金法的人却说这一点也不怪,那是老王镇长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做了五十多年的群众工作,织里镇46个行政村、499个自然村庄、135.8平方公里,王金法走遍了角角落落。办公室的年轻人有时候跟着王金法外出走访,那一天下来,手机里的运动步数一定破2万。五十多年来,他在田地间走了10万多公里,记录下750余万字的工作笔记。对老百姓的需求一清二楚,王金法的广播从来都不缺素材,他说,“我有一本有字天书——党的方针政策,一本无字天书——在实际中探索,向群众和有经验的同志学习”。
文章图片
王金法记录下750余万字的工作笔记
行政工作无小事,再难的事找到他就迎刃而解了,此为三怪。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缠事、烦心事”,王金法却不恼,他说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到位,做工作要巧干苦干。磨破嘴皮子,不如走破鞋底子,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王金法深入老百姓,跟他们拉家常、谈心事,经过长年坚持不懈深入一线,多沟通勤疏导,把很多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文章图片
王金法在田间跟村民探讨问题
老王镇长的广播不响了
文章图片
村里的广播换了五代,王金法广播见证了广播的变迁
这广播一响就是几十年,直到2008年的某一天,村民们发现广播不响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三天过去了……原来,时间悄悄过去,老王到了退休的年龄。在岗位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王金法迎来了休息的时间。这时,一家企业找到了他,开出二十万年薪聘请老王去工作。那个时候,织里镇的房价还不到两千块一平方,工作一年就能换来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王也想给家人改善改善生活条件。
【 王金法|身边的幸福笑脸丨湖州“怪老头”王金法:永不消逝的乡村电波】老百姓不知道这茬,只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很有一种失落感,王金法广播还能不能回来呢。大家找到了文化水平高一点老邱,一合计写了一封联名信给镇里,不多久,这封盖着一页纸的红指印的联名信就出现在了王金法的眼前。王金法辗转几个晚上,脑子里都是这些年来的田野乡间,遍地走访,丰收的时节村里人的笑脸,见到他时大家都围上来,东家长西家短的寒暄……
文章图片
印满村民们红指印的恳请书
就这样,王金法的广播停了7天又响起来了!“我喜欢做广播,这就是我的全部,”多年后,王金法也丝毫不后悔,“我对党有感恩之心,基层工作很充实,做群众工作就像‘照镜子’,我们为群众做了什么,就会像镜子一样如实地反馈给我们。”
王金法和徒弟们
重返岗位后的王金法更忙了,除了一天三次的广播,他的广播热线也没有停过,每一条热线都会做详细的记录,这些问题都要好好去解决好好给出反馈。为了让这个广播永不消逝,王金法开始“带徒弟”,他精心传道授业,着力把大学生村官们培养成基层宣讲的主力军。
而这群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也没有辜负老王的期望,他们跟随老王下基层做广播,更把广播事业发扬起来。织里镇总共有45万人口,其中10万本地人,35万外来人员,他们大多分布在织里镇的童装企业里。由90后徒弟们主播的“车间好声音”,现在已经是一个广受好评的广播新节目了。而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这些年轻人还发展了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2020年初,他们组织的第一场织里团干直播带货团童装直播卖货,半个小时内,收获点赞1.5万次,销售额突破万元。他们还自编自演相声节目,送到村里,每次下村的时候,村民们都早早吃完晚饭搬着小板凳在台前等着了。
文章图片
王金法和徒弟们交流广播心得
如今,遍布织里镇的一千多只广播前,总有王金法的无数“粉丝”在收听。织里镇的车间里,机器日复一日地转动,“车间好声音”成了大家的企盼。这个永不消逝的乡村电波日复一日地传递着美好的声音。
【来源:钱江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花生仁|自己做的花生酱吃起来才放心,没有添加剂,用途多多,好吃健康
- 鼻烟|走过的历史, 鼻烟。
- 错过|上桌妙光的馅饼(简单易学),这个冬日别再错过啦
- 些地方|菜市场上卖的发霉的玉米,很多人抢着买,被称为“墨西哥松露”
- 美好|美好生活,还有美好的你~
- 馒头|馒头最过瘾的吃法,做一次都不够吃
- 晚餐|曹操出行设立深夜食堂暖心服务,请城市里的“夜行者”免费吃晚餐!
- 中国|非洲人没得吃,饿得干瘦?看完他们菜市场后:缺的是中国食谱啊!
- 猪肉|东北不但有酸菜猪肉炖粉条,还有酸鲜够味的它,蒸一锅热乎又好吃
- 腌制|腊肉怎么腌记住这5个技巧,腌出来的腊肉久放不坏,味道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