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一)
劈柴、烧火、炖羊肉。
炖羊肉在鄂尔多斯是顶尖的美食之一,达拉特农村炖羊肉的好吃,在鄂尔多斯境内也是屈指可数的,而达拉特呼斯梁和敖包梁一带农村炖羊肉好吃在周边更是名声在外,好评如潮。
在达拉特农村,炖羊肉是抒发内心感情,热情待客的最高境界。炖羊肉待客这活儿,在达拉特人看来,那绝对是一件干起来感觉特别美好的差事。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羊肉好吃,乡村的炖羊肉更好吃。顶尖好吃的炖羊肉是离不开乡村烟火味儿的,离开乡村的烟火味儿,那炖羊肉吃起来就会逊色不少。
说到乡村烟火味儿,我们必须先从乡村的大火炕谈起,因为乡村的烟火味儿,离不开那盘滚烫烫的大火炕和那盘能坐下大铁锅的好炉灶。
乡村的土炕和大铁锅,是一片片远去遗落的记忆,那是一抹退去当年色彩的夕阳,而今想起,那仍旧是温暖着远去心头的幸福。土炕不仅仅是一盘土炕,更是一种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古老农耕文化的载体,“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中国北方农民追求的幸福生活,虽说充满了小农意识,但是这样一幅田园温馨而又幸福的画面还是很多人向往追求的生活。在这里“三十亩地一头牛”是物质上的满足,而“老婆孩子热炕头”又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因此农民们满足于此种现状也是不足为奇。
热炕头能够并列在老婆孩子之后,说明热炕头在北方及达拉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土炕在过去达拉特人生活的情怀里与整个河套村落的土炕情结基本一致。大土火炕现在在达拉特人生活的画面里已经基本消失,即使在某些家庭有所保留,那也是叫做棋盘炕的形式存在,之所以叫棋盘炕,意思是炕很小,形如棋盘,这样的炕哪里能和过去的大土炕相提并论。
过去的北方大土炕拥有最广大的自然存在土壤,有最辽阔的存在空间,有最热爱她的质朴的主人。那时只要有黄土存在的地方,就有大土火炕存在的影子。真是土屋为皇天,火炕乃厚土。大土炕曾让定居于达拉特以及整个北方居民维系着祖祖辈辈的生生死死,书写着一方大众的甘甜苦辣,记忆着多少代人的血泪和凄楚。现在时代纵然变换,但是大土火炕的情愫绝不会轻而易举地淡出人们的记忆。
(二)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土炕起源于何时,我们通过资料可以得到一些考证,现在我们单从河套地区以及达拉特人生活过的土炕说起。
火炕的原始雏型在东周时期已有出现。达拉特地区的土炕历史悠久。
“汉时之牀,即今之炕也,坐卧皆於其上。”(《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环室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室起居于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元代诗人王冕《冀州道中》写:“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乾隆二年(1737年),“走西口”人落户河套地区,在包头、达拉特一带形成大量的村落,那时不论乡村民居、街镇商户、车马大店、山川窑洞都有一盘火炕。同样,乾隆年间北方民居亦都有火炕。
《延长县志》中有如下记载:“窑居取坚稳,美观者用灰饰,余皆本色,反窑必筑炕,饮食卧起居俱在焉……而冬暖夏凉不虞[yú]火灾亦胜筹也。”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炕看起来简单,那不就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一个土质方台,下面留几个走烟的土洞,在一个炉口烧上火,那不就是一面炕吗。其实这样说也没有错,炕的构筑原理就是这样的。可是实际生活当中干起来还真是没这么简单。
达拉特旗人筑炕叫盘炕,要想盘一面好炕,那必须要有一手盘炕的好手艺。好的泥瓦匠不会设计,不会绘图,全凭熟练的技艺做炕体,修建的土炕烧起来利索,屋里不倒灌烟,炕热得快、冷得慢。由于家家户户都住土炕,炕不热了,灶不旺了,烟道堵了,都需要自家修理。因此,普通老百姓大都传承了盘炕的技艺,过去达拉特旗人盖新房子以后,家里肯定要盘炕。盘炕就要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干,因为这可是个技术性非常高的活儿。
炕是用土坯盘起来的,有炕洞门(也称作猫儿巷)、炕洞、炕梁、炕板做的炕面、屋墙内裱起来的烟洞。炕面是在炕板上覆盖一层一寸厚的碎麦秸混合泥土拌水和好的大苒[rǎn]泥,然后抹平形成一个整体平面,也叫大苒泥炕皮。
不要小看盘炕,盘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盘炕时匠人一定会在靠近烟洞底部留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叫“狗窝”,狗窝大了小了很有讲究,位置高了低了都不行,要恰到好处,不然的话,家里烧火的炉灶不是冒烟不畅,就是忌风不好用。“狗窝”是烟洞底部留下一个能卧下一只狗大小的坑,所以叫狗窝。狗窝的作用是避免外面的冷空气从烟洞里直灌下来,压住炉灶和炕洞里的热烟难以冒出去。狗窝要留的比炕洞底部深一些,这样盘出来的炕烧起来特别快,炉灶里的炭火或柴禾烧起来自然很旺,火苗也欢实。
炕洞是连接灶台和烟洞的过渡设置,炕洞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形式,炕洞也是烟火的过道,是大炕摄取炉灶烧炭和烧柴禾热量的主要部分。炕洞底部从灶台的猫儿巷到烟洞底部必须要形成一个倾斜的缓坡,要符合烟往高处走的特点,另外炕洞的条数设置,拐角的处理都有讲究。有人盘的炕烧上火到处都暖呼呼的,而有人盘的炕烧上火以后,有部分炕会发热,一部分却老是烧不热。这是盘炕的人盘炕时有些地方没有筑炕洞,全部用土添实了,所以烧不热这部分炕体。炕体盘成后要盘炉台和盘坐大铁锅的灶坑。
过去的土房房之所以保暖,一方面是盖房的房墙用土坯筑得很厚冻不进来,再一方面全靠火土炕炕暖家。“家暖一盘炕”这是真实的写照,土炕实际上是最古老的取暖器和保暖器。
过去达拉特沿河地区以及住在沙漠里的人,总是买不起碳,所以冬天取暖主要靠烧火炕。烧火炕每天的一日三餐不可以缺少,烧火做饭大部分时候是烧柴草。于是葵花杆、玉米秸秆、玉米轴、红柳、沙柳、玉米茬子、柳木、果木等等,只要能够燃烧的木头柴草都成了上好的烧炕燃料。不管春夏秋冬,在一些农村的各处,总能看到一些拾柴的农妇背着一捆一捆柴禾从四野走回家中。勤快的人家院子里大都码垛着很多树杆、树枝等劈好的硬柴。
农家烧火用木头、柴草最多的时候恐怕是煮猪食了,煮猪食如果放在晚上,煮熟了一锅猪食,炕头早已经热乎乎的了。到了数九寒天的季节,有的人家为了让炕洞里的热呼劲儿保持地长久一些,临睡觉前还要上房把烟洞的出口用土坯盖严实,以防晚上炕洞里的热气从烟洞逃逸,防止外面的冷空气倒灌进来冷却了炕洞里的热气,而使土炕更持久地保暖。这样一家人从晚上睡到第二天早上,炕头还是热乎乎、暖烘烘的。如果哪天晚上不煮猪食了,就胡乱烧些碎柴草之类炜炕,有时在烧着的柴草上面撒少许碎煤面,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烧炕的另一个美好回忆当然要数在烧着的柴草里烧几个小土豆了,过去那个时期,每个人最大感受就是一个“饿”字。睡觉前如果能够烧几个虎皮虎皮的山药蛋吃,再喝一碗热水,就上几口酸倒牙岔勾子的烂腌菜,那真是梦寐以求天堂上的生活了。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土炕最紧密的配置设施当然是灶台了,一盘好的热炕离不开一个好的灶台。盘炉台也有讲究,好的炉灶烧起来既省柴碳,而且做饭、滚水、煮猪食又赶锅,并且还不流烟。
过去的灶台往往是留有两个炉膛口,可以安放一口大铁锅和一口小铁锅。小铁锅在前面,大铁锅在后面,前后两个灶坑是相通的。人少做饭时大铁锅烧水,小铁锅做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热能,减少了柴碳的浪费。人多的时候做饭,前后锅同时开火,可以加快做饭的速度。
灶台的前后炉膛各分为两个部分,互相连通。在炉膛里要有燎盘,燎盘安放的高低和前后以及灶膛的大小设置直接影响着烧火的效率。炉膛最前边要留有烧柴口,这样不管烧柴或者烧炭就很方便。炉台的侧面接近底部还要留有一个小洞,这个小洞从灶台外面一直通到炉寝里,是风箱鼓风送风的通风道,是连接炉寝与炉台外侧风箱的一个设置。每当天气无风的时候,风箱就会拉起来,“哗嗒嗒、哗嗒嗒……”风箱就会响个没完。炕和炉灶都盘好了,一户人家完整的做饭、供热系统就有了,风箱、炉台、大炕、烟洞形成一套完美有机的组合。
(三)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改变,直至现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后也会慢慢地消失。
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炕面的改变。晋陕“走西口”的人落户河套以及达拉特一带,开始盖房居住,后蒙古族亦由游牧变为定居,居住都离不开土炕,土炕是他们共同的情感。
达拉特一带在走西口时期的土炕,当然是大苒泥炕面,这样的炕面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那时的穷苦人家的炕上铺着蒲草编织的苇帘,富裕一点的人家勉强可以铺上一领炕席,炕席之上再铺上几根羊毛擀的毡。
后来到了解放初期,那时炕席是达拉特人各家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人离不开炕,炕离不开席。
炕席铺久了,加上大人孩子天天在上面蹭来蹭去,尤其是孩子多的人家,再加上冬天炕糜子、谷子、山药粉子等,炕席就很容易从秸节处断开,特别是铺在炕沿处的草席边最容易烂开。有的人家为了防止席边最先烂掉,把铺在炕沿边儿的席边绷上一溜老布,这样就能增加席子的寿命。
铺在炕上的草席,有时若是不注意,做饭时火烧的多了一点,炕火就过头了,这时就会把炕席给烤“糊巴”了。烤焦了的炕席坏得就更快了。坏了的炕席,睡觉扎身子,小孩子光着屁股在炕席上,玩耍打闹时扎上刺儿是常有的事。女主人擦炕席的时候,还会常常划破手指,有时也会扎上几根刺儿。
大土炕在有婴儿的人家里,下炕角往往会钉上一根木头橛子,橛子上系一条长布带,用布带可以拴孩子,不让孩子乱跑,这样也就无需大人照看,大人还不误干别的活计。有时大人到外面干活儿去了,孩子照样拴在炕上,任由孩儿哭了睡,睡了哭,也没人理睬。有时大人离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大小便便到席子上,浑身上下都会裹上自己的粪便。等到大人回来了,才能给孩子洗涮,才能擦洗炕席上的粪便。擦洗炕席上的粪便就必须铲上一些土,倒到粪便上,再用秃头的糜子笤帚来回搓扫,最后才能把炕席上的粪便打扫干净。有的人家炕席上,常年都能闻到一股尿骚味儿。
那时乡下有句俗话“炕上没有席,当家人脸上没有皮”。没有炕席不光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让左邻右舍笑话。所以,每年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买一领新的炕席铺。新炕席一铺,屋里不但亮堂,而且满屋子会有一股高粱杆子的清香味儿。
炕席是用高粱杆儿皮编织的,达拉特旗大部分人不会这门技艺。每当腊月时节,南面不知是陕西的还是山西的贩卖席子的小贩,赶着老牛车吱吱扭扭拉着新炕席沿滩到处叫卖。
铺着席子的大炕,必须有一个和它紧密相随的伴侣——糜子笤帚,糜子笤帚是打扫铺席子炕离不开的最好用的工具。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糜子笤帚是糜子的穗子去过糜粒后,用其茎穗制作而成的。用糜子笤帚扫炕既轻便又耐用。那时在达拉特地区生活的人家都会扎糜子笤帚,扎笤帚疙瘩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老百姓家里自己用来扫地、掸灰。新笤帚用过半年时间后,笤帚糜子被磨掉不少,这时握住笤帚头上的笤帚糜子,用笤帚把教训自家的孩子那是绝好的家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没有尝过笤帚头教训的孩子,可能也是寥寥无几。大家都会记得笤帚头的滋味儿和厉害,那个火辣辣疼痛的感受,绝对让所有人终生难忘。
其实,扎笤帚疙瘩也很简单。用细小的麻绳丝子一匝一匝把散开的笤帚糜子扎成一小撮一小撮,然后再把那一小撮一小撮加在一起,每隔十厘米左右用麻绳子缠好,并把麻绳子头部掐好扎进茎秆里,以免使用时散开。最上面的茎秆扎好后用镰刀削成圆滑的蘑菇状就可以使用了。
当时的年代,笤帚疙瘩是老百姓家里生活的必须品,每家都得扎很多把,自己家用不完可以送给邻居和亲属家用。
达拉特人的炕面也在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后来有的人家炕面不再铺席子了,而是改做马粪泥或纸精泥来做炕面。纸精泥是用废报纸、废书纸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等浸泡好了,捞出来用碓(duì)臼捣烂。然后把黄土和成泥,再把纸精掺入,纸精一定要多放,否则抹平的炕面会裂缝。这层泥一定要上匀上平,薄厚要均匀。上好泥后,等到炕面半干的时候,要用光溜溜扁平的鹅卵石,在炕面上把泥压实,而且要不断地来回打磨,打磨到平面发光发亮就好了。
纸精泥炕面做好以后,还要不断养护。养护纸精泥炕要用熬熟了的黑豆面水或吃剩下的米汤加上褐红色的颜料,不间断地抹浆炕面,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抹浆下来,纸精泥炕面就变得越发光亮,特别好看。爱好整家的妇女们还会用嘴里省下的二两胡麻油把炕棱浆得油光发亮,稍讲究一点的会用水泥抺了炕棱,炕沿上了漆,再画上各种好看的画儿。之后大家又用水泥抺了整个炕沿,抹炕沿的水泥里和上了墨汁,用这样的水泥抹炕,抹出来的炕最后是又黑又亮,也有的人家用油漆把炕楞油成豆绿色的。再后来人们开始用砖砌了炕沿。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这样的炕不但好看,而且实用,坐上去也特别舒服,另外还省了每年买炕席的花费,再也不怕光屁股扎上刺儿了。在这样一面热呼呼光溜溜的纸精泥热炕上,如果你浑身上下脱得光溜溜的睡在上面,啥也不用铺盖,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再到后来,沿滩地区开始出现了油布。在炕上铺上一块儿蓝格茵茵的油布是一些人的梦想。那些画了各种各样图案的油布铺在炕头,映得满家通透明亮。
炕的种类很多。一进家门是地,其右靠墙临窗盘的炕叫顺山炕;进门是地,家门对面是炕叫倒炕。而过去留人的车马大店是对头通炕,屋子中间留有一溜很窄的地,两边都是炕,还有棋盘炕等等……
(四)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炕那时也是一家人四季吃饭的“餐厅”。每次吃饭时节,一家人盘腿围坐在炕上,中间放上两盆做熟的饭菜,饭菜盆里放着盛饭的饭铲,旁边放着一摞白瓷大碗和一把竹筷。盆的下面铺上一条旧布单,防止饭菜掉在炕上不好打扫。人多的人家炕上坐不下,有的就要端着饭碗圪蹴在地上吃。孩子们不会盘腿,或是小手捧着饭碗爬着吃,或是半跪半坐侧着身子端着碗吃,或是站到地下把碗放到炕沿边上边吃边嘻闹。
那时大多时候吃着玉米面窝头、喝着玉米糁糁稀饭,就着萝卜蔓菁腌的烂腌菜。虽然食物是粗粮淡菜,但一家人吃起来也觉得津津有味热气腾腾。
冬季,土炕就是娃娃们玩耍成长的场所之一。家里的一群孩子一般都是大带小在炕上玩耍的,比如拿着笤帚疙瘩玩打仗、互相抱着在炕上玩摔跤,姐姐妹妹们在炕上玩抓羊骨骨和红头绳挑丹丹等。大人们不断地喊着,“枪崩货们,跳塌炕板子呀。不要跳啦!”当然这样的命令也没有多大的效果,玩耍中,兄弟几人有时大笑或大声喊叫着,而有时又有人会撕心裂肺地哭闹着,这时侯就总会有孩子短不了挨大人的笤帚疙瘩了。
有时夜里在炕上也能听大人讲各种各样有趣的鬼怪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狐狸精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小女儿生活,有一天寡妇要去走娘家,临出门的时候告诉四个女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寡妇走到半路,路过一个树林被狐狸精给吃了,狐狸精就变成了寡妇回到寡妇家要去吃四个女儿,狐狸精来到寡妇家哄骗着三丫头和四丫头开了门。到了晚上,狐狸精说胖的胖的挨娘睡,瘦的瘦的靠墙睡。大女儿和二女儿聪明就挨墙睡了,三女儿和四女儿就挨着狐狸精睡了。其实大女儿和二女儿早察觉这个狐狸精不是她们的妈妈,不敢睡觉,准备逃跑。到了半夜就听到妖精嘴里嘣嘣吃着骨头……”每当在夜里孩子们听到这里,吓得悄悄地连个大气都不敢出,用被子笼着脑袋就慢慢睡着啦。
那时大人们也给讲一些古代的英雄侠士的故事。还有“破谜来、破谜来,一口咬出个红头来……”的顺口溜式的破谜内容;还有一溜三苗树,拴上十匹马,每苗树上拴单不拴双,如何拴马等脑筋急转弯问题;也有用小船渡狼羊和菜、鸡兔同笼等趣味数学故事等等。那时晚上每家的大炕上都热火朝天,讲着不同的故事,过着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那时孩子们静静地趴在炕上,看着跳动昏暗的煤油灯头,脑海里遐想着无边的景致。冬天的早晨,孩子们又趴在炕上,呆呆地看着窗玻璃上的冰凌花,幻想着冰凌花里的各种小动物能一下子从上面跑下来。
过去在达拉特农村,都是一大家子睡在一铺大土炕上。睡觉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争宠要挨着妈妈睡,嘴里总是会说着“胖的胖的挨娘睡,瘦的瘦的靠墙睡”。于是大家不由自主地要摸摸自己身上的肉,最后确定自己不胖不瘦时,虽然不用靠墙睡,但也争不上靠娘睡。
【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劳累了一天的庄户人很快就在暖暖的大炕上安然入睡了。一间房的大炕挨挨挤挤能睡七八个人。晚上一炕的人睡着以后,呼噜声、磨牙声、放屁声、说梦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就是那样,每个人也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五)
土炕是生命的中心,是乡村的总领。
过去达拉特农村的孩子大都是出生在土炕上的。那时医疗条件很差,交通不便,每个农村的产妇生孩子都是在自家的土炕上进行的。孩子快要出生前,先准备二斤红糖和一些姜,还要买来一些草纸,另外从沙坡上铲回一些干净的沙土作为准备。
孕妇要生产了,家里马上撤去炕席和铺盖,炕皮上倒上许多干净的沙土。如果是晚上深夜生产,其他孩子紧张害怕地躲到下炕的一个角落里,看着接生婆帮着妈妈坐在沙堆上生弟弟或妹妹。农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呱呱降落在土里,这土炕就是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之所了。
农村人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生活在土里,就是这样土生土长的。老年人讲究入土为安,农民自称"土汉子",城里人讥称"土包子",可离开这黄土,人怎么能生存呢?
过去农村孕妇在土炕上生产婴儿,并不是每一个都是那样幸运,有多少产妇是从鬼门关里捞回了一条命,又有多少产妇由于生产时难产或大出血而命归黄泉撒手人寰。那时由于生活贫穷,家里孩儿众多,又有多少刚出生的我们的兄弟姐妹,被父亲无奈而又揪心地抛弃荒野,丢了性命。那时又有几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呢?
大土炕是达拉特人以及整个北方居民维系着祖祖辈辈生生死死的场所,是演绎着草根庶民日月心酸的史书,上面书写着一方大众的甘甜苦辣,记忆着多少代人的血泪和凄楚。现在时代纵然变换,但是大土火炕的情愫绝不会轻而易举地淡出人们的记忆。
(六)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在冬天飘雪的清晨,每户人家的房顶上或浓重或清幽,或笔直或曲折总有升起的袅袅炊烟。推开屋门进入家中,一股参和着柴草烟味儿的烟雾和水蒸热气就会向你迎面扑来。透过雾气定晴细看,炉灶中的硬柴燃烧得正旺,炉膛中不时传出噼呖啪啦的炸响声,不时还会有火花飞溅而出。有时如果遇上连阴天气,水汽打湿柴禾,这样的柴禾初烧时火焰很难烧旺,这时就得拉动风箱鼓风。风箱“哗嗒、哗嗒”拉起,一股浓烟就会喷出,过了一会儿被慢慢烘干些的树枝或秸杆就会跳动出小小的火苗,接着炉膛里便燃起了红彤彤的烈焰,烈焰往往就会映亮在灶前忙碌的女主人的脸庞。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看着那灶膛里烈烈燃烧的木柴,倾听它哔哔啵啵的声响。每个烧柴的人都能从它的气味里就能分辨出是哪一种木柴,比如是松木、柳木或果木还是葵花杆等等的气味儿。那样的气味儿真的是可心的香味儿,闻着那样的味道才能感受到那是真切的温暖,于是我们就会想到“人间烟火”四个字。“人间烟火”就应当是柴草的烟火,从远古一直燃烧下来的乡野的烟火。只有真正懂得烟火的人,生活才有丰富的内涵意义。
有时妇女们会坐在热炕头上,把针线笸箩[pǒ luo]放置在炕上,手里拿着针线在忙活,她们有时在纳鞋帮,有时用麻绳在纳鞋底。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家里每个人的脸上,家里人听着女主妇穿针引线“呲溜、呲溜”抽动麻绳、棉线的悦耳声,那样的感受真是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农闲时节,邻居大娘大婶都要互相串串门,不管到了谁家,女主人都要端出一盘炒熟的瓜籽或麻籽,大家坐在炕沿上磕着炒货,就开始聊起家长里短、糜麻五谷来;而那些大叔大爷们则卷袋旱烟划着火柴点上,吸上几口浓烟,就开始唠点猪马牛羊、耕田打粮的事。更有那脾气相投的亲朋好友来到以后,主人马上放上炕桌,提出两瓶黑儿马老白酒,炒两盘鲜嫩的鸡蛋作为下酒菜,盘圆腿坐在热炕上,倒满酒盅,举杯对饮,喝得真是兴致盎然。酒过三巡以后,老爷们儿便天花乱坠,天南海北满嘴跑起火车来。
如果冬天里有客人来家里串门,主人迎接客人进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快,快快脱鞋上炕,坐炕头上,热乎热乎……”一句话,既体现了达拉特人的热情,又让客人一身的寒气一扫而光,马上感觉到了主家的温暖。如果来人只是站着,说几句话就走,家里的老人就总会不断念叨,“这就走啊,连热炕都没坐一会儿……”
(七)
那时在达拉特地区,如果家里来了贵客,必定从自家的羊圈里牵出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山羯子羊来,现杀现炖。羊杀好后,家里案板上铡[zhá]羊肉“嘡!嘡!嘡!”的斧头声就会立马响起来,院子里“啪嚓——啪嚓——”砍劈硬柴的声音也立即应和起来。家里土炉灶上的大铁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挂在水瓮上的大铁瓢把那清凉的井水舀到锅里。灶膛里此时主人早已填满了干干的硬柳木柴或红柳、沙柳柴,接着点着火,那红红的火苗,在风箱哗嗒、哗嗒煽动下,跳动的火舌头窜出铁锅帮和灶膛间的缝隙,随着风箱的吹动一闪一闪跳着快乐的舞蹈,那火苗就像一朵朵美丽盛开的花朵,更像一张张灿烂着的笑脸。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案板上几十斤羊肉被主人切成一大块儿一大块儿的,不断地放入大铁锅的水中。灶膛里的烈焰不断地舔着大铁锅的锅底,不一会儿,大铁锅里就开始冒出氤氲[yīn yūn]的热气。
羊肉铡完了,锅里的水也慢慢地开了。
吃炖羊肉,炖得肉越多越香,特别是将整只羊放在一只大铁锅里炖,炖出来的味道最好,整锅肉融合了羊的全身之香,均衡入味,口感就更好。
炖羊肉要用大火将水煮沸,用大概10—20分钟的时间将煮沸浮出的血沫彻底打清。打清血沫以后,整锅肉即将进入“炖”的阶段。加调料也是炖羊肉时很重要的一道工序。炖肉的秘方就是用最简单的、最自然原始的调料炖出最原汁原味、最可口的炖羊肉。调料只用盐、生姜片、红葱段、蒜、红辣椒、花椒六种调料,调料太多反而失去了羊肉本该有的原汁原味儿。
炖羊肉火候的把握和调料的配比一样重要。一锅羊肉做得好不好,关键看火候。纯正的炖羊肉,需先用急火,再用文火,最后用猛火。先用急火打完血沫后,改为文火炖1到1个半小时,到肉快熟时再用大火煮。烧火的过程中,烈焰舔着大铁锅的锅底,不断从铁锅帮下和炉灶的缝隙中钻出,戏弄着大铁锅的锅沿,随着烈焰冒出的烟气也在不断熏蒸着大铁锅,那含香的烟火气味儿不停地钻入羊肉中。经过将近2小时的炖制之后,只见灶台上大铁锅内肉汤翻滚、热气腾腾。即将出锅的羊肉,鲜香味儿扑鼻而来。端上一碗来品尝,肉块入口酥嫩,一咬就成丝状,而且越嚼越香,满口流油,吃起来真是肥瘦适中,香而不腻,毫无膻味。
羊肉出锅后,主人早已招呼客人坐在热乎乎铺着毛毡的大炕中央,炕上放一小炕桌,小炕桌上放上几盘就酒的凉菜,酒盅里倒满了达拉特特有的黑儿马白酒,家里的其他大人盘圆腿围坐在小炕桌的周围陪坐。女主人用家里的大白瓷碗圪堆压叉最先给客人舀上一大碗鲜香美味的大块羊肉,让男主人递到客人的手里。接着女主人又给每个家人同样用大白瓷碗舀上满满的一大碗羊肉,递到每个人的手中。于是主客就大口酒大口肉毫不客气地吃喝起来。
饭后主客又坐在大土炕上,用大瓷碗倒上热气腾腾红润滚烫的大砖茶,边喝边叙来往旧事。深厚的情谊无言自表,尽在不言中。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八)
生活就是这样,在平凡的日子里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在平凡的光阴里,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就是农村最原始的浓浓烟火味儿。
如果你在达拉特询问达拉特旗人,一年四季农村最好吃的饭有哪几顿,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农村七八月十五的炖羊肉最好吃。为啥说农村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的炖羊肉是全年最好吃的两顿饭呢?这是因为羊肉本身好吃是一;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又是水草丰美鲜嫩之际,羊儿吃上鲜嫩翠绿的水草,正是羊儿肥壮之时,这是其二;再一点,这两个节日里吃羊肉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伴,这是其三;其四,在农村吃炖羊肉,因为还可以触摸到那浓浓的烟火味儿,甚至还可以坐坐那热乎乎的大土炕头,喝上一大瓷碗浓浓的大砖茶……
大土炕、土炉灶、小炕桌、大白瓷碗现已渐行渐远,在我们的目光中慢慢模糊起来,再也难以看到她那迷人清晰的身姿。
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看淡了风花雪月。可那滋养了我们每一个在旧时农村长大的人来说,那满满烟火味儿的乡土却永远留在我们心灵和舌尖的深处,打动我们的血脉和灵魂的根本,使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时候,都想永远能够呼吸着灶灰的味道,谷麦的余香,看着火红的炉膛火焰,走上我们人生的坦途。
这就是我们的根,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人生!
关于作者:
烧火|劈下硬柴快烧火,羊肉炖上一大锅!
文章图片
董利平,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人,喜欢赏清风凭柳,听落花鼓乐,看月裹云飞,品酿春红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