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

1950年11月下旬,也就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的一天,夕阳隐没在群山之中,月亮正冉冉升起,惨白的月光洒向了这块凄冷的大地。
美军的大炮仍在轰鸣,弹光犹如夏天的闪电,划破了北边的天际。
气温陡降10度,美军哨兵们抱着上好子弹和刺刀的步枪龟缩在掩体中。
军官们则拥挤在火炉旁,正在收听东京方面的广播。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胜利预言看起来非常鼓舞人心:“联合国军在北朝鲜对残余共军的挤压式包围即将完成。三周以来,我左右两翼部队及空军相互有效配合,收复了大片领土……
“今天上午,西线部队全面进攻,以期与东线部队取得会合,完成钳形攻势。
“这一会合,从各种实际意义来说,都将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和平的恢复和大韩民国的统一,联合国军可以立即撤回,使大韩民国重新获得主权完整和国际平等。这正是我们奋战的崇高目标!”
围听广播的美军军官不由得齐声欢呼起来。
然而,听众中有些人并不如此乐观,近来朝鲜人民军的抵抗十分顽强,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已卷入了这场战争。
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驻朝鲜采访人员里吉·汤普森,就对麦克阿瑟的乐观言论持怀疑态度。
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
文章图片
他知道,关于中国军队渗入的报道越来越多,而麦克阿瑟的胜利预言并不可信。
汤普森后来写道:“在战争史上,对形势的判断没有比麦克阿瑟更为荒谬的了,……这种对形势的无知和麦克阿瑟本人的自高自大一样,在战争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一开始,在朝鲜的英国采访人员中就很少有人赞赏麦克阿瑟。
在他们看来,麦克阿瑟故作姿态、目空一切和大吹大擂的演说是十分可笑的,他的世界战略也毫无可取之处。
这也不足为奇,当苏联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西欧的时候,很难设想英国人会赞同麦克阿瑟关于远东战略地位的评价。
不过,风头正盛的麦克阿瑟依旧是当时的头号新闻人物。
当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后的第二天飞临新安州发动最后攻势的时候,一群英国采访人员赶到那儿向他致意。
【 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蜂拥而至的采访人员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位威风凛凛的五星上将面前,那些久经沙场的美国将军们战战兢兢,说话也口吃起来,即使平日骄横场道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疯狗”沃尔顿·沃克也黯然失神,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这给不少一种印象——没有任何人,甚至包括蒙哥马利元帅,能比得上麦克阿瑟此时的风度。
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只有来自中国东北的北风在呼啸。
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
文章图片
麦克阿瑟精神抖擞,披着毛领大衣,冒着凛冽的寒风,乘坐敞篷吉普对其部下作了一次战前巡视。
麦克阿瑟每到一个地方,采访人员们总是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
《生活》杂志的采访人员抓住时机,抢拍了麦克阿瑟与部下握手及向士兵致意的镜头。
一些高级军官们则煞有介事地站在作战地图前,指指划划,有意让采访人员们拍照。
当着众多采访人员的面,麦克阿瑟大言不惭地向第九军军长约翰·库尔特少将吹嘘:“合围成功之后,我将让我的孩子们回家过圣诞节。”
电波很快将此条消息传往世界各地。经过编辑们的加工,“决战攻击”变成了“回家过圣诞的大进军”而见诸各报端。
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
文章图片
汤普森不无遗憾地评论麦克阿瑟是一个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那天他简直被幻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我敢保证,当时任何一个人都比他清醒一些。连日来,麦克阿瑟一直生活于梦幻之中,他被阿谈奉承者所包围,不了解实际情况和公众的舆论。”
里吉·汤普森在11月25日向《时代》周刊借了辆吉普车,从新安州出发,去前线采访战况,与他同行的是《纽约每日论坛报》的霍麦·比加特。
几天后,这两位采访人员明显地感觉到局势不妙,美军第二十五师、第二师都报告说遇到了强大的反攻,迫击炮弹偶尔也落到了军隅里。
韩军第二军团的命运更令人担忧,自天亮以来再也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
庇得|美军上将麦克阿瑟风头正盛,为何被视为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
文章图片
中部前线韩军3个师的最后一次电报断断续续地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他们发起了总攻。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就印证了里吉·汤普森的预感——随着志愿军收复平壤、元山,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开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了“三八线”以南,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最终,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被李奇微取而代之。
正如英国采访人员里吉·汤普森所言,麦克阿瑟是一个欧里庇得斯式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