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祈福活动:佛山行通济

在佛山文化中 , 有这样一个祈福活动——行通济 。就是在广东一带,元宵节期间举行游玩祈福活动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自清晨到夜幕都会举风车 , 摇风铃,提生菜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 。这样祈求平安和幸福 。在历史记载中,行通济为正月十六 , 后来被城府改为正月十五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佛山行通济吧!
【传统的祈福活动:佛山行通济】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 。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 , 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 , 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 。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 , 无闭翳”的谚语 。(“蔽翳”是粤语方言 , 意指忧愁、衰气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五,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400多年 。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 。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 。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 , 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
据记载 ,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 。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 , 取名为“通济桥” 。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 。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 , 利及众人 。
“行通济,无蔽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 。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蔽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 。“蔽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 。其意为气闷之外 , 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