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有什么特色?一切源自自然

【藏戏有什么特色?一切源自自然】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此可见藏戏在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对于每一个剧种来说,它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点,表现出各自不用的形式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藏戏的艺术特色,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到去了解一下吧 。
藏戏主要特色: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 , 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 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一切都源于自然 。因此,藏戏一直受大家的喜爱 。
说唱艺术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 。在西藏历史中 , 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 , 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 。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 。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
唱腔: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 。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 。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 。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正是这种区别 , 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 。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 。
角色分类:
藏戏中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 , 尚未形成完整的行当体制 。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渐形成各种角色类型,如在艺术发展最为丰富的蓝面具戏中就有十三种 。
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 。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 。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 , 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 , 没有复杂的脸谱 。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 , 另一种是戴假面具 。面具,藏语称为“巴” , 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 。

以上就是藏戏有什么特色?一切源自自然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