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清明节怎么发展而来的?

  清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清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清明节怎么发展而来的?】   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之所叫清明是因为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
  价值意义: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 。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 , 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 。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 。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 。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 。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 , 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 ,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 ,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
  清明的发展演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 ,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 ,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
  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 ,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 , 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

以上就是清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清明节怎么发展而来的?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