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莲花落是什么意思

【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莲花落是什么意思】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 。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 。从清末开始广为流传,出现了专门从事唱戏文的叙事性“莲花落”的职业盲艺人,演唱民间故事 。那么大家知道“莲花落”是什么意思吗?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 。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 。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 , 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 。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 , 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 , 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味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汉族民间传说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
时下的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 。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 。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 。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 , 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
建国前,绍兴莲花落多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 。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被视为低级庸俗 。建国后,有关部门为艺人组织队伍,帮助整理书目 , 使莲花落日趋繁荣 。1959年,艺人王金夫首次以绍兴莲花落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出传统书目《闹稽山》中“诉苦”一段,被评为一等奖 。1964年艺人丁水堂亦以现代节目《两只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调演,获得好评 。
近几年来,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还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 。其书目亦日益丰富,由绍剧改编之《血泪荡》录音,已成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 。由《娘家节诗》整理改编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 。后又被选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参加文化部组织之演出团,至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 。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中,倪齐全演出之《疯姑娘》,获得创作、表演、作曲、伴奏四个一等奖 。自1985年以来,绍兴还连续举办3次全省绍兴莲花落调演 。全县现有莲花落专业演员30余人,业余演员50余人 。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 。宋代始流行民间 。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 , 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 。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 。演出时 , 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 , 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 。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
【结束语】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 。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 。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 , 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

以上就是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莲花落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