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尔效应是怎么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是怎么形成的?】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 , 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 , 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 。由于真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 , 其直径在1~100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nm~700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 。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蛏⑸涔獾那慷人嫔⑸淞W犹寤募跣《飨约跞酰?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 。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
丁达尔效应的发现:
1869年,丁达尔发现 , 若令一束汇聚的光通过溶胶,则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
其他分散体系(分散系)产生的这种现象远不如胶体显著,因此,丁达尔效应实际上成为判别胶体与真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 。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当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 , 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 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 使体系呈现混浊 。
(2)当光线通过胶体溶液,由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 , 主要发生散射 , 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出现丁达尔现象 。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 , 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
以上就是丁达尔效应是怎么形成的?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
- 白丁是什么意思
- 隋朝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 葱炒肉丁的做法
- 跑跑卡丁车手游尾流是什么
- 紫丁香的产地是什么地方
- 大年三十挂灯笼来历是什么 大年三十挂灯笼怎么挂才能红红火火人丁兴旺
- 怎么做黄辣丁鱼
- 凡立丁属于什么毛织物
- 怎么做奶茶布丁
- 跑跑卡丁车怎么设置w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