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一款非常好的调味品,无论是在什么菜上也大都有着姜调味 。在古代的时候姜子牙便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名人,古代的姜大多都是姓氏所用 , 不过吃姜也有着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 本期健康饮食文化带你了解吃姜的常见误区 。
秋天气候干燥,最易伤肺;生姜性温味辛,辛入肺 , 久服易伤阴动火,出现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 加重秋燥对身体的伤害,故“秋不食姜” 。
中医认为,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夜晚人体应该阳气收敛、阴气外盛;生姜性温味辛 , 辛能发散,晚上食用生姜,易出现咳嗽、口燥咽干、心烦不寐、盗汗心悸、咽痛音哑等症状,故“夜不食姜” 。
手脚心发热的人 。这类人属于阴虚体质,是体内津液不足所导致 。而生姜性温,会容易耗损津液,加重阴虚的程度,使津液亏损得更厉害,还会出现口干、眼干、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 。
眩晕耳鸣的人 。有此症状的人多是由于肝火过旺导致的一些并发症所致,这类人本来就阳热亢盛,如果再吃过多的姜 , 相当于“火上浇油” 。
肝炎病人 。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都是忌吃姜的,因为常吃姜会加重其症状,生姜引起的燥热对炎症的消除不利 。
口臭的人 。中医认为口臭是由胃热所致,生姜性温,胃热的人吃会加重原有的胃热 , 甚至引起牙痛、头痛、痔疮出血等症状 。
误区一、烂姜不烂味
另外有的人常常说“烂姜不烂味”,用烂姜来做调料,这是不对的,姜腐烂后会产生有毒物质黄樟素 , 有可能会诱发肝癌、食道癌等疾病 。
误区二、酒里放姜
生活中有人喜欢往酒里放姜,这其实是个误区 。中医认为,久食姜并同时再喝酒 , 容易在体内形成积热,这样不仅会使得眼睛出问题,还会使痔疮加重 。但在引用黄酒时可以加一些生姜,因为可调黄酒的微苦味,但注意要少量 。
误区三、秋天吃姜
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会损伤肺脏,这时再吃姜等辛热之物,会加重人体的燥热失水,所以会有“夭人天年”的危害 。那为什么夜不食姜呢?夜里是阳气收敛之时,天地之气都闭合了,而姜性温味辛主发散 , 这和自然的规律不符,这就好像我们应该夜里睡觉,白天工作 , 可有些人偏偏反过来,这自然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当然,有病需要用姜还得用 , 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和量 。
误区四、生姜配红糖
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 , 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但不能用于治疗中暑 。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
误区五、吃姜过量
姜并非吃越多越好 。天气炎热时,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 , 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可以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 。
误区六、吃姜去不去皮都一样
中医认为,生姜肉适用于风寒感冒、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呕吐、女性经期受寒及寒性痛经者 。而生姜皮性味辛凉、微寒、止汗,与生姜肉药性正好相反,因此生姜在用于上述病症时最好是去掉皮,以免妨碍生姜充分发挥其辛温解表的功能 。此外,生姜在用于治疗水肿时最好不要去皮,特别是当这类患者有便秘、口臭、痈疮、痔疮等内热症状时 。
更应使用生姜皮而不是生姜,这样就可以避免热性的生姜阻碍姜皮散火除热、利水消肿功效的发挥 。至于生姜入菜,一般不必去皮 , 洗净即可,尤其在寒冷的冬季,烹调羊肉、火锅等热性菜肴时,最好放不去皮的生姜 , 只有在食用螃蟹、苦瓜等寒凉性菜肴时或脾胃虚寒者,才去掉生姜皮 。
误区七、中午以后吃姜
【姜不能乱吃,吃姜的常见误区】纵观《黄帝内经》、《医林纂要》等古医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养生 , 特别讲究顺应天时 。大自然的阳气在中午到达顶峰 。盛极必衰,午后阴气开始升起,阳气开始收敛 。而姜是生发阳气的 , 午后自然就不宜再吃了 。同时,正午时分,心经的气血最盛 。此时吃姜 , 对于本身心火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而心火过旺,肺就会遭殃了,会引起咳喘痰热等症状 。
以上就是姜不能乱吃,吃姜的常见误区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
- 周二祝福语简短祝福语
- 猪油熬了深色能吃吗
- 电脑不能代替老师的理由
- 防风和姜煮水洗澡有什么作用
- 小米5可以更新miui11吗 可以吗
- 床是不是不能对着窗户
- 做淀粉肠教程
- 鸭怎么炒
- 模型枪不能发射犯法吗
- 怀姜膏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