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越剧的由来,浙江越剧的特点

越剧是很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又有绍兴文戏之称,以唱为主 , 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剧目 。本期的越剧文化带你瞧一瞧关于浙江越剧的由来 , 浙江越剧的特点 。
越剧,又名绍兴戏 , 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 据初步统计 , 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 不胜统计 。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汉族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 , 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发祥于上海 。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 。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 。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 , 1920年起 , 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 。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 , 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 。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 , 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
【关于浙江越剧的由来,浙江越剧的特点】1942年10月 , 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 。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 。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 , 废除幕表制 。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 。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1946年9月,周同志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 。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 , 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 , 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越剧的由来,浙江越剧的特点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