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不能当空话讲,如果想要去看看的话,那么你就要先学习你想要去的地方的民风民俗,了解他们对我们出行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小编就帮你盘点下阿昌族文化的民风民俗 。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 , 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 , 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 , 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 , 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 。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 。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 , 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祝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 , 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 , 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 。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
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 , 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 , 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 , 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 , 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
食俗
阿昌族日食三餐 , 喜食酸性食品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 , 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 , 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 , 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 , 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如果盖上焖肉 , (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 , 辛辣滑嫩 , 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
【阿昌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 , 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 , 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 , 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 。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藏之于瓮 , 供是节和待客时饮用 。

以上就是阿昌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