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教育带来希望 巴蜀小学启动“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采访人员王渝凤/文
好的教育可以给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希望,而打破时空距离的阻隔,会让这份希望扩大到更多的山村小学。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小学从18年前开始启动教育互助志愿者的公益行动以来,用老师的汗水与智慧,和当地学校的对接,截至目前,有超过10万人次的区县、乡村学生分享到了城市里的优质教育。
14日下午,“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教育互助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在重庆巴蜀小学举行。这意味着,未来,这项公益活动,将惠及更多的区县和山村学校,让这些学校的学生享受一线的教育资源。
老师|好教育带来希望 巴蜀小学启动“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
文章图片
▲好的教育将惠及更多的人
坚持18年的公益活动
好老师让山里孩子学习有后劲
18年前,巴蜀小学开始了教育互助的行动。
2019年,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第二小学的课堂上,来自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数学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图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大于边长,所以它们都有棱角,如果把车轮做成这种有棱角的形状,行驶起来会很颠簸,而圆形所有半径都相等,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这位老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时,学生这样回答。
通过多年的帮扶,这所彝族学生约占40%的西昌二小,一直由巴蜀小学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巴蜀小学团队还与西昌二小开展教学科研交流。10月23日,巴蜀小学校长马宏就带着冯栎均等11名集团干部教师来到西昌二小,参加了双方共同举办的“创新课堂改革,共话教师成长”研讨活动。
这位数学老师的这堂展示课以“圆的认识”为重点,从圆的形状入手,逐步深入到圆的半径、直径,最后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同学们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是我们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这样的现场观摩确实机会难得。”西昌二小数学教师钱荣艳说。这堂课她记了很多笔记,把送课老师在一些授课环节使用的道具、图片,甚至一些手势和表情都记下来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么多年积攒下来,孩子们自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学习的变化越来越大,在当地,一个刚上六年级的孩子告诉马校长,她未来的目标是考上北大,而这样的梦想,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超5000位老师接受培训
“看起来是我们城市学校在帮扶边远山区的学校,实际上他们也在帮助我们。”马宏说。结对帮扶9年后,巴蜀小学从2011年开始探索以“文化互助”。马宏认为,“‘文化互助’不是以一种文化覆盖另一种文化,而是用一种动力去激发另一种动力”。比如:参加“文化互助”的城市和乡村学校,鼓励教师和同学们结对交流;开展送课下乡、互动论坛、影子培训、主题访学等活动。
“在支教过程中如果只纯粹满足带好一个班,支教本身的意义就会受限。”巴蜀小学特级教师在支教铜梁师范附小时,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当地教科所的组织下对全县教师进行分片轮流系统培训,合计制作幻灯片1298框,撰写文字内容20余万字,覆盖教师人数达7000余人次,起到支教一方带动一片的效果。
2011至2013年,巴蜀小学“城口行团队”三次前往城口复兴小学的经历,令人记忆深刻。尤其是第一次城口行,天寒地冻的季节,一路山高路险,长途颠簸,路上经历车辆碰撞,塞车,晚上又被塌方堵在了城口最高的三排山上,冰天雪地借宿三排山农户家中。第二天,天不见亮,在复兴小学校长们的牵引下,六位女老师心惊胆战翻越高10米的塌方。准时出现在活动会场,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活动。
“好老师”所到之处,点起一座灯塔,点亮一片光明。
老师|好教育带来希望 巴蜀小学启动“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
文章图片
▲綦江区陵园小学负责人讲述与城里学校结缘的变化
川渝携手提升教学
传统教学与云端教学结合共助教育发展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作为唯一一所入选重庆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重点项目的小学,巴蜀小学与成都锦江区龙王庙正街小学、成都实验小学结对,开启川渝教育合作新篇章。
“未来,教育互助志愿者活动将牵手市内市外学校,既有传统牵手学校,也有包括成都锦江区龙王庙正街小学和成都实验小学在内的其他试点学校。”巴蜀小学相关负责人说,巴蜀小学将与牵手学校一起,以文化互助为抓手,以成果推广为核心,让巴蜀小学的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牵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将研究方向回归课堂、回归学生,连线织网,积极推广“学科+”成果在川渝落地生根,沟通毗邻地区,协同区域融合发展,为川渝教育事业振兴贡献力量。
目前,活动参与教师52人,他们将根据牵手学校的需求,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定向指导和帮扶。
据悉,今年疫情期间,巴蜀小学教育集团三位老师开启了‘中国好老师云端育人’首场公益活动,分享了巴蜀公开课的云端育人经验,帮助了更多学校和教师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
【 老师|好教育带来希望 巴蜀小学启动“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未来,这样的牵手,将让更多教育薄弱区县的学校,收获教育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