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接上期《种子推广者:不懂技术,自食苦果》。
请注意,种业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责任的”。
因为,只要品种的“审定区域合法”和种子“纯度等质量四项指标合格”,如果在种植方面的失误和推广方面的失误,以及天气原因造成的减产损失,种业公司不承担责任(一般以审定公告的“栽培技术要点”等权威内容为准)。也就是说,只要品种的真实性和审定的区域没有问题,种业公司是无责任的。
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种,任何一个玉米品种都有缺点,都有减产风险。
而且,玉米种子本身是一种生物,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差异来。
再者,品种对产量的贡献大概在1/5~1/3之间。也就是说,70%~80%的产量不是品种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种植户的科技素质高低和玉米产量成正比。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你迷信某个品种,你“愚忠”某公司或某专家,只能说明你“很傻很天真”而已。
所有的品种审定公告中,在【抗病鉴定】中的“高感某病害”或“感某病害”都已经明确指出了,你不重视不慎重,那就是是你的问题了。同时,在每一个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或【风险提示】中,都确定了适宜的密度,施肥,注意预防什么病害或者预防倒伏或茎折等,这就是告诉种子经销商和种植户,必须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良种良法配套”而科学种植管理。
可是,现实中,种子代理商和零售商,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的,却少之又少。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卖种子的”发大财的,只是一少部分“重视技术”的精英人士,绝大部分“卖种子”越干越难干,越干越不行,或惨淡经营或者关门转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种植户可以让你发大财,种植户也可以让你苟延残喘。
因伪劣化肥造成的玉米品种表现不佳,因为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的空秆,倒伏,秃尖,缺粒等不良表现,只有种子推广者自己“吞下恶果”。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种植推广者要比种业公司更加重视技术。因为,所有种业公司都是追求的是“大概率成功”,在几百个县市的推广区域,是不在乎(也不必在乎)你这一个县市的“得与失”;可是,你自己因为不懂技术或者不重视技术而“搞砸了”,你只会“害了你自己,利于你的竞争对手”,你在当地名誉扫地,继而惨淡经营或关门改行。
玉米真技术,其实很简单,可笑有人“看不穿”
真正的科学技术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想学,随时都可以触手可及。
可是,为啥有太多的品种推广者做不到呢?——其实,更多的是人性的弱点所致:“看不穿”(缺乏长久发财的远见),“放不下”(放不下一些“快速到手的小钱”),“舍不得”(对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蝇头小利”不愿意舍弃)。都是急功近利害的。
试想,你代理两三个玉米品种,在全县培养100位村级推广员,你帮助他们一年收入几万或者十几万,他们平均给你贡献0.5万的利润,这应该是最低的限度了吧?就这样,你一年的纯利润就是50万元啊。
如此“皆大欢喜”的事情,为啥只有一少部分人做到了呢?
无非就是你多跑一些村子,多找到一些“素质高,人品好,能力强”而且“认可你,和你志同道合”农村精英而已。也无非就是你多学习几分钟的技术,多思考几分钟,然后你再给人多说几分钟的技术,这很难吗?
真的不是太难。只是更多的人“懒”又贪图急功近利的“快钱”而已。
更多的时候,急功近利=蝇头小利。正如《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创始人张一鸣先生所言:“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是太急于得到蝇头小利。”
做人做事,都会同时面对“难”和“容易”,如果你选择了“先难后易”,你就会越来越容易,越来发展越好;如果你选择了“先易后难”,你只会越来越难。
更多的县级代理商还停留在“自己零售多赚一些”或者依然是陈旧模式的“直接放货给乡镇卖农资的”(虽然不费心也不费劲,但随时都会被抛弃)。可是,他们中几个人的真懂玉米技术?几个人真心把种植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帮助农民“省钱又高效”的呢?
于是,种子县级代理商被架空了。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里。
很多“卖种子的”越来越不好干,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好好干”。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种子推广者,如果不能重视技术,贪图“快钱”而胡乱推广,只会“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如果你不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去推广,一是你没有很高的收入,二是因为种植失误(过密,施肥伪劣,不打控旺剂,防治病虫害不及时等等),种植户会找你的麻烦,影响你的市场扩大。而且你也不要指望任何种业公司为你的愚蠢买单,因为只要“种子不假”和“审定区域合法”,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造成的问题,种业公司是不负责的。
所以说,如果你代理着某一个玉米品种,或者你推广某一个玉米品种,你应该重视技术传授,不仅仅是为种植户负责,更是为你自己负责。
请记住,任何一个品种,离开了配套的技术都是“纸老虎”!
下面,仅仅以黄淮海区域8个省的夏玉米“低成本高效益”种植技术,简介如下:(提前声明,这些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品种和大多数人,但是不适合特殊品种和科技素质偏低的人)。
1 选择“三抗四耐”综合抗逆能力强的品种2个,进行“白加红”或“红加粉”种植。首先选择抗旱,抗病,抗倒,耐涝,耐瘠薄,耐盐碱,耐高温热害方面优势凸出的品种,才是种植风险相对较低的品种。如此2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公司的为好),进行“白加红”或者“红加粉”混播,让种植安全性进一步提升。见附图山东农业大学任寒研究员和董树亭教授的科研结果,和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培训课件截图,另附李少昆博士的科技讲座录音。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提醒:要根据品种的株高不同,抗性不同以及叶片形态和根系状态的不同,一定要确定“互补的优势是什么”和“搭配的比例是什么”。具体搭配的原则,可详见《重要提醒!熟记一句话,提高玉米品种推广和种植安全》一文。
2 适当稀植。绝大部分夏玉米品种,亩密度在3500株到4000株之间为适宜。这方面,最新的科研结果是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青岛农业大学许莹莹硕士是为佐证。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辽宁丹东农科院的共同研究证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植株出现了“两高一低”:株高升高、穗位升高,茎粗降低了。抗倒能力变弱。
大家想一想:同样一个品种(叶片数量相同),不同的种植密度,高密度种植的株高会导致株高3米,中低密度或者“二控八防”措施下控制株高在2.6米。凭空多出来的40厘米株高,是不是要平均到每个茎节上?由此“导致节间偏长,茎节的充实度和硬度不够”,容易发生倒伏或茎秆折断。
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研究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
另据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科研结果,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增产不明显,但茎秆偏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
那么,稀植有什么好处呢?
例如:河北衡水和沧州,种植户习惯在田间直接卖果穗,亩收入1150元~1300元左右。他们一般选用18~28排籽粒的玉米品种,抗旱又抗倒,而且耐瘠薄耐盐碱,一般种植密度3500~3700株,玉米湿穗大的在1斤以上,平均400克~450克一个。
这样更符合种植户的利益,也更加符合种子推广者的利益。
3 前茬小麦施足肥,可以“一肥两用”。小麦底肥施足二铵氯化钾和尿素,不但小麦增产显著,而且可以“一肥两用”,夏玉米仅仅用尿素几十斤或者“夏播不用肥”(根系发达,活秆成熟的品种,在肥地也可以不用施肥)。千万不要在播种时“大量的一次施肥”,因为这样施肥的弊端是:高温干旱下容易“烧苗”,而且容易造成扎根浅和后期脱肥,“棒子小”或“秃尖”以及“缺粒”。特别是“含有大量氯化铵”的伪劣复合肥,直接造成幼苗徒长,茎秆细弱,诱发倒伏或茎秆折断。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提醒:玉米上用的复合肥是当前问题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卖肥料的门槛低,竞争激烈;都知道前茬作物有大量的养分留存可以“一肥两用”,导致很多复合肥“偷含量”;最重要的一点,只要地力肥沃且玉米品种“根系发达,活秆成熟”,就是不用肥也长势很好。
夏玉米如果用肥,只有一种最好:尿素。因为夏玉米“中期需氮肥占70%以上”(喇叭口期到授粉期仅仅20多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如同妇女分娩之前),最好追氮肥,纯旱地追肥不方便的可播种时使用“树脂包膜尿素”,或者前茬作物大量施肥,夏播玉米不用肥。
4 进行“二控八防”。为了预防“让人提心吊胆80天的倒伏风险”,绝大部分品种,应该在7~11叶期间,进行“二次控旺”,第一次只用1袋控旺剂加1两尿素或加几分钱的“胺鲜酯”,第二次用控旺剂1袋或1袋半再加多元微肥和几种杀虫剂以及几种杀菌剂等(因为品种不同,使用时期和使用量也不相同),如此,比只喷施一次控旺剂可提高5倍抗倒能力,同时预防褐斑病,瘤黑粉病,顶腐病和减轻茎腐病,控制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甜菜夜蛾,红蜘蛛,蚜虫,蓟马等多种害虫的危害,实现“一喷多效,二控八防”,促进增产。
提醒:据中国农业大学汪黎明研究员的科研结果,玉米上尽量不要喷施“芸苔素”或“赤霉素”类产品,以免刺激株高而诱发倒伏。
5 抽雄前遇旱,能浇水一定要趁早。因为,玉米遭遇“卡脖旱”,每一天的减产幅度是6%~13%。旱地种玉米,尽量选择抗旱型品种,适当稀植,多用一些钾肥,多喷几次微量元素。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
文章图片
来源丨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王智广 尹洪雨 崔国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水稻产业趋势知多少?胡培松、马淑萍、邓国富、邓启云、尹建华、傅军如、郑银球等7位大咖讲了这些观点
萍水“乡”逢,缘聚稻间!江西这样为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野生稻:我不是杂草,我有一对小耳朵
创新农业发展,助力产业未来!2020迪卡嘉年华重磅来袭
【 也就是说|种子推广者,要真正“懂技术”且“让种植户用上配套技术“】直击现场!玉米制种亩产877.44公斤,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