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这跟《琅琊榜》的思想一样,祁王太过出色,群臣归心,这让皇帝忌惮,太子有了随时能反的实力,是不可以容忍的。历史上,汉武帝杀太子,李世民逼李渊当太上皇都是这样的例子,这场斗争皇帝赢了就是太子谋反,太子赢了就是皇帝年迈退位让贤。林珙之死闹的沸沸扬扬,一波三折,终于在陈萍萍回来后把所有问题甩锅给“四顾剑”才得以了结。但太子在中间扮演的角色却令人玩味,在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的时候居然去御前状告自己的兄长,最后碰了一鼻子灰也是理所应当,甚至有不少网友都说这种设计太过脑残,把整个剧的水平都拉低了,可通过后面范闲的质疑和太子邪魅一笑,可见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镜头专门给了一个特写,这必然后面剧情的伏笔。范闲的质疑太子邪魅一笑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太子状告二皇子的理由极其牵强,就因为林珙死于快剑,凶手实力可能已经达到大宗师级别,所以就怀疑是二皇子的手下谢必安所为。但连林相都知道,宫中还有位大宗师存在,而且直接效命于皇上,既然凶手的可能性不唯一,就硬说人是谢必安杀得,未免太过儿戏。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林相怀疑杀林珙之人是宫中大宗师太子从硬闯监察院,再到御前上诉,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是要逮住机会致范闲与死地。特别是在监察院门前,范闲都直呼小看太子了,要出城避难;可当陈萍萍化解这次危难后,太子没有拿到范闲的证据就马不停蹄直奔皇宫,直接把矛头转到二皇子身上。如此连贯,不计后果当然不是为了给林珙复仇,而是想尽办法把事情闹大,闹到非得皇帝出面解决才行。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范闲小看太子险些暴露太子从得知范闲单独审问过司理理后,马上抓住了事情的重点,要让丞相知道这件事;再丞相被范闲搞定后,太子又抓住问题核心,知道是范闲对司理理有许诺,打算用储君的身份起誓力保司理理,让她供出范闲。一系列操作又准又狠,肯定不是庸才,但在皇帝面前却用一个似有还无的理由状告兄长,跟之前的睿智截然不同,显然是有意为之。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太子以储君身份发誓力保司理理太子的两个计划一、弱化自己通齐的罪责林珙策划杀范闲借助的是太子与北齐的联系,这种通敌的大罪太子肯定要甩锅,唯一能甩的就只有林珙,所以太子才会大张旗鼓为林珙报仇,这样就显示私通北齐自己并不知情,最后陈萍萍也盖棺定论这是林珙被北齐暗探诱骗所致。太子在庆帝面前那么鲁莽,就是为了说明自己能力低,不足以干出通敌的事情,如果自己通敌的话就会对林珙的死视而不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陈萍萍结案二、太子有更大的阴谋太子是老三,剧中也没交代太子是嫡子,应该跟老大,老二是一样的。非嫡非长,庆帝选择老三当太子,这本身就有问题。太子了解庆帝的想法,庆帝不想早早让朝堂上有第二个主子,所以立了个最小,能力最差的人当太子。当太子有一定势力时,庆帝就捧另一个皇子与他争权,大臣不知道以后谁会继承大统,只能一心效忠皇上,做纯臣。范闲在见到庆帝时说了一句话就把庆帝惹恼了:既是儿子,也是太子啊。这句话非常诛心,也揭示了他们的关系,儿子和太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皇位面前只有君臣,没有父子,比起其他野心家,太子才是离皇位最近的人,也是对皇帝威胁最大的人,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琅琊榜》祁王死因真相太子在与二皇子争位多年后已经发现了这个事实,所以每次都表现出自己鲁莽,把贤名让给二皇子,他深知庆帝正值壮年,没有放权的打算,所以太子越糊涂,位置就做得越稳。《琅琊榜》中也是如此,太子倒台后,誉王乘胜追击,反而遭到打压,就是皇帝不想看到一边倒的胜利,他希望党争的两方势力平衡,这样皇帝的位置才能座稳。
二皇子|庆余年:太子御前告状太幼稚,拉低了权谋剧的水平,其实这是盘棋
文章图片
太子显示了自己的手段,又马上表现得如此低能,显然是为了迎合庆帝,为了让父亲放心,既不能争得太多让庆帝忌惮,又不能完全不争让庆帝疑心,这才是太子应有的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