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花钱可以插队,我们去海底捞到底吃的是什么

近日,一则海底捞就餐可插队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在一网友公布的视频中,他在淄博万象汇海底捞就餐时,前面排了217桌,但在支付40元的费用后,前面等餐的桌数就从217桌变为1桌,轻松省去了排位时间。截至目前,该视频播放量已破千万,评论数过万。
插队|花钱可以插队,我们去海底捞到底吃的是什么
文章图片
看到这个事,最最惊讶的不是花钱可以插队,而是吃个海底捞居然要排到217桌!这得等多长时间才能吃上?海底捞我是知道的,早年也吃过,大概属于老牌的网红餐厅,在业内素有美名,但花费如此大的时间成本吃个饭,未免有些不划算,这哪里是享受美食,分明就是去体验排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情况需要,一定要吃这顿海底捞,我是愿意花这40元去插队的。
网友对这样花钱免排队的行为褒贬不一,有网友认为,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普通等餐数小时的顾客的权益,但也有网友认为,一个付出时间,一个付出金钱,这也是一种公平。其实公平不公平,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讨论,那就是海底捞有没有履行明确的告知义务,即花钱插队是不是服务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告知,让顾客误以为所有人都机会平等,就侵犯了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但如果海底捞履行了告知义务,则双方达成契约,消费者默认花钱插队这一事实,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选择。愿意花钱的花钱,不愿花钱的可以继续等,既不愿花钱也不愿等的可以提前解约。
这才是公平。可能有人会认为,花钱插队不就是看人下菜碟,部分人搞特权吗?对不起,市场经济下,“有钱任性”有些时候就是一种规则,甚至是真正的公平。机场里的VIP通道,视频网站的提前点播,都是这个道理。花钱购买服务,当然就是为了体现差异化,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服务。当然,更多时候,这是一把双刃剑,会给消费者带来非常恶劣的消费体验。如果某种产品或服务针对的不是小众群体,而是不特定的大众群体,比如餐馆,往往会得不偿失。
海底捞官方客服否认了有这样的插队服务,并表示网络上的插队视频、图片应该都是剪辑的。但采访人员的调查则表明,在淘宝上可以花40元成为海底捞黑海会员,而黑海会员确实能享受优先安排的服务,且比普通会员快一倍以上。经过采访人员实测,花40元买了海底捞黑海会员,等餐时间从3小时变成15分钟。
花钱插队确有其事,但海底捞也并没有说谎,问题其实出在排队黄牛身上。在海底捞的APP上排队拿号,一个手机号码可以在同一时段排四家店的号,这意味着至少有3个号是根本没人会用的,但是不会浪费,而是出售给那些需要插队的人,各取所需。只要海底捞的消费者群体够大,这就会成为一门生意。
也就是说,海底捞虽然没有推出“花钱插队”的服务,但客观上却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侵害到一些消费者的利益,海底捞是需要付上一些责任的。那么问题来了,海底捞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是假装不知道?诸如“一个手机号码可以排四家店的号”这种显而易见的系统漏洞,为什么没能及时堵上?
两家面馆,一家没几个人,一家爆满,甚至还需要排队等,你会选择哪一家?即便味道差不多,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人多的那家。排队在某些时候也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暗合了人们“人多肯定味道好”的趋众心理。尤其是当吃饭变成一种社交方式,食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好不容易才吃到”的稀缺性。
这种消费心理,很容易被商家捕捉到。排队看上去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但背后其实有商家的刻意引导,以“一桌难求”的局面达到饥饿营销的效果。排队排到217桌有没有必要?这其中有多少水分?消费者其实并不知情,只能傻傻地等待,所有的信息都掌握在商家手中,信息弱势导致了权利弱势。所以说,我们去海底捞到底吃的是什么?是美食,是服务,恐怕还有无法言说的套路。
【 插队|花钱可以插队,我们去海底捞到底吃的是什么】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