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米饭的主粮革命:从贵族美食到大众美食

在今天,大米饭是家家户户习以为常的一道主食。然而在生产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古代,米饭一度仅见于朱门之内,是贵族阶层才能享用的珍馐美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华夏先民们吃大米的时间很早,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食用的记载。《史记夏本纪》中就记载:大禹让舜帝的女婿益分发稻种给老百姓,在低湿的田地中种植。不过那时的厨具制作技术有限,以泥土烧造的陶器甑为主。甑就是古代的蒸具,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米饭|米饭的主粮革命:从贵族美食到大众美食
文章图片
当时的人们习惯把谷物拿来蒸熟了吃,虽然口感比今天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差很多,但好歹可以吃上“干饭”了,要知道之前没有甑的年代,人们只有粥可以喝。不过那时的蒸饭与今天不同,制作程序是先把米放进锅中煮到半熟,再捞出来放进甑中的箪子上,然后继续蒸至全熟。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蒸饭米粒胀大,饭粒之间不粘,一粒一粒分得很清楚。这种方法在先秦时十分盛行,《诗经.大雅》中的《泂酌》开头就描写了时人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翻译过来就是:远远的取那活水,那儿舀,这儿倒,蒸米饭真是好!如果想再吃得高级点,可以将事先做好的肉酱浇在蒸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做成“淳熬”,味道更加香美。到了秦汉之后,蒸饭之外又多了一种“干饭”。干饭是沥干没有水分的米饭,吃的时候把干饭放入汤水中即可,相当于如今的水泡饭。干饭保存时间长,饱腹感强,非常适合长途旅行中作为干粮。不过,不管是蒸饭还是干饭,由于当时的水稻主要在南方种植,而且产量极低,所以稻米到北方后只能供帝王和贵族们享用。到了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长久的战乱,百姓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纷纷南迁,江南人口迅速膨胀。在南北方人口融合的过程中,大米的饮食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人们对大米的认识更进一步,知道要想大米口感好,就需要在烹饪之前精细淘洗。但当时水稻加工技术不足,碾磨出的大米依旧不是十分精细。人们只得在食用前再加工一遍,用温热水浸泡,再用手搓,直到米变白。更有趣的是,那时的人们就知道淘米水的妙处,用于美容和养生。那时最流行的吃法是“菜饭”,由于当时粮食的不足,人们只好用蔬菜来补,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以此充饥。而单纯的米饭被称为“白米饭”,只有士族贵族才能享用得起,是餐桌上的“奢侈品”。相较之下,普通百姓只能食用菜饭。
米饭|米饭的主粮革命:从贵族美食到大众美食
文章图片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中后期,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统治者鼓励垦荒,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得大米产量越来越多,寻常百姓再也不用蔬菜来补足口粮的缺口。至此,白米饭才走出士族大宅,走上百姓们的餐桌。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大力推广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水稻产量更加充足,人们得以发挥想象力,在大米的烹饪方法上推陈出新,包括青精石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石髓饭、大骨饭等等在内的吃法不断涌现。我国是最早人工驯化水稻的国家,也是最会吃米的民族,作为典型的稻作文化圈,大米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一主粮,从最初的粥、蒸饭、干饭到后来的菜饭、白米饭,无不凝结着华夏人民的智慧与努力。(图/文 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