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黎民百姓的起源及其典故】中国有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这也是国人骄傲的地方,你知道黎民百姓这个成语的起源和典故吗?有更多的了解吗?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说 。
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 。“姓”这个字 , 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 , 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 。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
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 , 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 , 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 。所以 , “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 , 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几千年前 , 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 。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 , 共同战胜了九黎族 。
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 。
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 。因此 , 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
以上就是关于成语黎民百姓的起源及其典故的内容啦,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
- 言行一致的近义成语
- 一到十开头的吉祥成语 一到十开头的祝福语
-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
- 为什么百度没有关于101高秋锌的资料
- 比栉的成语
- 以什么当什么成语有
- 关于伤心的能发朋友圈的句子
- 情绪的成分和分类
- 关于正能量的八字句子
- 一个人说好坏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