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张秀阳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上贴了一篇文章,回忆将近四十年前,也就是1979年高中毕业时,参加高考,考上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的往事。文章在个人公众号上贴出来后,引起了不少同时代人的共鸣。但也有一个读者留言,说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你高中毕业,才考上师范(中专),有啥炫耀的?”
说实话,我写那篇文章,还真不是什么炫耀。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不就是一个中师吗?又不是北大清化。我写那个文章,只不过是记录一段过往的历史,在自己人生长河里,留下一段微波涟漪的印痕。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不过看了一些朋友的留言,我还真想说说那个年代高考的事情。而且,说句不怕恁笑话的话,那个年代,能考上中师还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这个值得炫耀的话题,是放在当年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说的。好有一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或者20世纪50年代初、那个时期,在中国广大农村,如果你是高小毕业,在村子里你就是一个文化人,都会让人倾慕并在社会上让人尊重为知识分子。为嘛?因为那个年代,不要说现在满地跑的大学生,高中生在农村几乎没有,初中生就是大文化人,那么,高小毕业,当然值得让人高看一眼了。
再说一个真实的事。我的同学某,也是1979年参加高考考上的潢川师范学校,我们是同届不同班,不过1978年秋天在复习班复读时倒是真正的一班同学。话说这位同学毕业后,转行到了行政单位,因为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中进步很快。先后做过乡党委书记、县法院院长、市法院副院长。虽然在眼下中国的行政序列中,按级别到现在也就是正处。但从一个中师毕业生到市法院副院长,在我们同学里面,也是比较优秀的。
但有一句西谚说,国王仆人眼里,国王也算不得伟人(大意),我这个同学在他自己儿子面前,大概也不会像他在法庭上审理案子那么庄严,他儿子大概也不会把他看成威严的大法官。他儿子参加高考,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法官同学大概不太满意,就批评儿子没有考上更好的学校。儿子不服气,有了一句现成的反击语:“你行,你不就是才考上一个潢师吗?”我那位老同学在儿子面前也是无可奈何,不像在法庭上那样滔滔不绝,想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潢师怎么了?潢师相当于现在的郑大(郑州大学)。”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我保证,这是一个真实的事,在我们同学里面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们也当他的面说过这个故事,他也并没有不承认说过这样的话。
至于,潢师这个当年的中师是不是考上了,真的就相当于眼下的考生考上郑大,本文不去纠缠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我现在只说说当年我们的高考,为现在90后00后们回忆一下将近40年前我们的高考经历,讲一讲那过去的历史,全当“白头宫女说玄宗”吧。
先说说我们的学习。
在当代中国史上,1977年到1979年这三年的高中毕业生,被称为“新三届”,是相比较于1966年到1968年毕业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而说的。“新三届”同“老三届”相比,我们毕业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开放的大戏即将上演而未演。单从学业上说,“新三届”的学习基础更不扎实,大部分人几乎就是混了一个毕业证,其他的什么也没学到。
就说我自己,我其实是1976年秋天上的高中,1978年秋天毕业。1975年,那时提出口号是“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所以升学是“连盘端”,规模扩大,只要你愿意,人人都能上初中、高中。即便如此,我们全公社几万人,上高中的一年也就二百人不到。
入高中第一年,我们先是当泥瓦工盖教室,拉砖、拉砂子;然后是学工学农,在校办工厂里造纸、去农场种庄稼。不少同学发牢骚说,知道上高中就是来干活,还不如在生产队干呢,还有工分挣。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1977年第一次国家开始高考后,老师说我们这些人以后高中毕业,学习好的又多了一条门路,可以考大学了,那个时候,才开始觉得学习也是重要的事情。然而,一时间还真不知道学些什么。不但学生们不知道,连教我们的老师们大概也是糊里糊涂的。
不要说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的题海战术,各种资料的堆积如山。那时,我们没有统编教材,使用的还是河南省编教材。教材内容呢,我现在能记起的就是毛主席语录,鲁迅的语录,两报一刊社论。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1978年我高中毕业,参加了第一次高考。高考前,老师发下来类似高考大纲之类的东西,语文科目,上面罗列了一些重点文章,我读过的老师教过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听都没有听说过。高考前数月,我们还没有历史、地理教材,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想办法出去借。借来的书也是五花八门,我记得我父亲跑到洪河北一朋友家里,给我借来了一本《沙皇俄国侵华史》和一本破旧的《中国经济地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第一年高考,我数学得了零分,名落孙山。我毕业的那所公社高中,参加高考数百人,只有一个同学考上中师。然而这个同学在高考录取之前,已经参军到了部队,他的中师也没有能够上成。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再说说那时的录取率。
【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为了写这个小文章,我特意找到了书柜里的《淮滨县志》,此书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7月1版1印。我摘抄了以下数字:
淮滨全县高中毕业生人数:1977年1644;1978年1969;1979年2676。
全县被大中专录取人数:1977年大专以上12人,中专33人,合计55人;1978年大专25人,中专62人,合计87人;1979年大专56人,中专93人,合计149人。这就是1977到1979年淮滨县高考中专以上学校录取的全部考生。
之所以只列出高中毕业人数,因为这三年参加高考的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社会青年,在校初中生不参加高考。那时的中专或中师只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录,不招录初中应届毕业生。中专或中师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录,被称之为“小中专“,那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上面的数字是我们县的高考录取情况。全国的高考录取是什么样的呢?以下也有一组数字:1977年,参加高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5%;1978年,参加高考人数610万,录取40万,录取率7%;1979年参加高考人数468万,录取28万,录取率6%。
我没有查到河南省1977到1979年高考录取的完整数字。1977年,河南省参加高考70万人,录取9374人,录取率1.3%。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河南省每年的录取率要低于全国水平。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那么,现在高考的录取率是什么数字呢?
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86.58万人,本科一批院校录取率为8.9%。8月13日,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结束后数据:省内外2400余所普通高校在河南省共计录取本专科新生72.85万人,其中本科录取36.67万人,高职高专录取36.18万人。据统计,今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86.58万人,高考录取率达84.14%。
这个录取数字,就是说,即便在河南省这个录取率低于全国水平的省,如果参加高考的学生愿意上学,包括上我们当年那样的中专,那一定是百分之百有学校上吧。
回顾当年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跳出农门的出路一是考学,二是当兵。当兵不是一般的人能捞着去的,一是身份,也就是家庭出身,出身好才有当兵资格;二是身体,要过体验关;三是名额有限度,当兵要有关系;四是即便当了兵,提不了干,那还是要退伍回农村。那时,还没有出门打工一说,唯一出路就是凭本领考上学。那时大学很少,录取率很低。农村高中多,基本一个公社一所,有大的公社还有好几所,还有所谓的戴帽高中,也就是初中学校招高中班。重点高中在县城,全县的优质师资基本全集中在重点高中。一年一度,高考结束,一个公社不要说考上重点大学,考上大专,就是能有三五个个考上中专的,也算是放卫星了。
值得|张秀阳:1979年,考上中师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文章图片
(借用网上的准考证)
如今,和“老三届”一样,“新三届”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那三届高考生多数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为改革中国的面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这才是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