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人物:疫情之下,石油科研人的坚持


办公|人物:疫情之下,石油科研人的坚持
文章图片
他是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项目部技术总监,这时他面前放着两个手机,正在与两个不同的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忙碌的他,似乎忘记,今天就是他离岗的时间,然而在特殊时期,他仍然在坚守。
一月前,新冠疫情突发,乌鲁木齐市按下“暂停键”。然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组织生产科研突击队逆行而上,27名突击队员进驻科研园区,吃住在办公楼里,坚持科研攻关,他是其中之一。
01
珍惜在岗的每一分钟
其实,王保才有一万个理由不去!
工作33年,负责多个探区的勘探,处处有发现,勘探突破奖拿到手软,还有一个月离岗了,徒弟们那么多,让年轻人去不行么?
【 办公|人物:疫情之下,石油科研人的坚持】然而,他不顾弟子们的反对,在微信群里说:“我在家待不住,还是我去!”说完,卷起铺盖就走。
其实,他是心疼弟子们,正逢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都不容易。谁知道疫情多久能结束,自己孩子大了,没那么多闲事。
另外,他还有小心思。
西北油田刚规划在2022年建成千万吨级大油气田,而油强气弱的局面,急需天然气大发现。他明白,自己马上要退二线了,得把“十四五”规划搞扎实,让弟子们今后的担子轻一些。
一个月来,他都睡在行军床上,睡不安稳,索性多干会工作。遇到难题时,等实在坐不住了,他便走上几步,活动手脚的气血。
由于疫情防控,办公楼整体封闭,他便顺着楼道缓步徐行,而脑子里仍想着手头正研究的工作。办公楼是筒子楼,四个区围成了一个正方形,每到一个区域,便要经过两重厚重的铁门。就在一次次手拉门开之间,他的思路在推敲中也不断地豁然开朗。
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云上攻关”,已经完成天山南地区2021年地震部署、预探井部署、勘探圈闭报告等工作,现在正在忙碌着“十四五”圈闭的规划。
他办公的地方,是大办公室边空余地方隔出来的小间,没有窗户,这让他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前几天,已经深夜11点多了,他通过视频,与项目组讨论问题陷入僵局,正沉默时,电话铃打破了夜的寂静。
(范伟峰 摄)
突击队员们进来快1月了,头发都长得有些乱了。一起进来的老专家苏江玉当起理发师,让他也过去理发。老伙计笑着开玩笑:“不打断你,不知道你又得干到啥时候。”
看着围布上掉落的不少白发,他像是自我解嘲:“年纪大了,瞌睡就少,不干活太浪费青春。”
给他理发的苏江玉已经58岁了,在新疆从事地质勘探工作30多年,经历了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的发现和建设。3年前他可以离岗退职,然而忙碌了大半辈子,他闲不住,继续干着自己热爱的石油勘探工作。
7月17日一大早,他醒来便发现,城市已经限行,连小区门都出不去,这可急坏了日常儒雅的老专家。他正在给新入职员工讲课做课件,涉及塔河油田勘探历程及油藏地质特征。他认为,讲解勘探思路和油气藏研究不能凭印象,需要实际的证据,因此他便赶紧申请进入科研园区工作。
区带评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沈向存接到电话后,将疫情的情况给他交代清楚,劝道:“进去了短时间根本出不来,您年纪大了,怎么能长期睡在行军床呢?”
“我家里没电脑,啥都干不了,我必须进去。”平时待人和蔼的他,这次却坚持要“逆行”,因为他心里琢磨,给孩子们讲课可不能误人子弟。
就这样,他收拾好行李,拿到社区通行证,住进了办公室。
说是只做课件,但是他怎么能闲得住。他所在的区带评价研究所,当前忙碌着巴探11X侧钻方案、中央隆起带2021至2023年地震勘探部署方案、中央隆起带区带编图与2021年勘探部署方案等研究工作。因此,他每天三点一线,在办公室、机房和食堂之间穿梭着。
在机房,他检查了巴什托区块巴探11X井区侧钻层位的每张属性图,和研究所其他两名同事一起讨论侧钻轨迹,在7月24日,他们提交的巴探11X井侧钻方案通过了西北油田审核。
沈向存也进入园区工作,视频汇报完方案后,他对苏江玉说:“多亏您进来,可是帮了我们大忙。”
“我还得组织质控小组,视频审查你们提交的中央隆起带区带编图图件,等我把意见汇总后给你们,你们可要认真修改。”苏江玉兼任着勘探开发研究院质控专家小组组长,说完便起身忙碌去了。
02
坚守岗位攻坚创效
疫情发生时,徐浩所在的风险评价项目部在微信群发起了入驻园区的动员,没想到项目部15人全部报名。党支部书记高利君便说:“毕竟在办公楼长期住宿不方便,女同胞先不考虑,党员先表态。”于是,项目部6名党员成为科研突击队队员。
7月18日一大早,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徐浩拿着单位的证明,仍然无法通过小区大门的“封门令”,多次交涉下,社区经过请示,需要单位派车来接送。所有队员都遇到类似状况,然而,单位的司机也被隔离在家,无法出行。经过勘探开发研究院与地方部门再三对接,由两名队员自驾出门,通过多道政府设置的路卡,接送其他人前往园区。
同时,风险评价项目部副主任魏华动成为“快递员”。疫情突发,项目部其他成员的工作软件和资料都在单位的电脑里储存,无法正常办公。进入园区的突击队员将居家办公的电脑拆卸,放到魏华动车上。他克服道路上重重检查的困难,冒着烈日,顾不上吃午餐、晚餐,花费十多个小时将办公电脑和硬盘资料送到了所有同事手中。
“我们面临着向国家储委的探明储量提交工作,另外还有地震勘探部署、井位跟踪等大量工作,时间很紧迫。”高利君说。
(赵渊 摄)
今年是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碳酸盐岩雕刻法计算规范要求后实施的第一年。由于没有任何参照,这个科研团队已经攻关了百余天,基本形成了适合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探明储量计算的三维体积雕刻法。但是,临近储量提交之际,很多关键参数还没有进行调试。
“我们团队利用进驻园区这15天的宝贵时间,利用三维体积雕刻法对重点参数进行调试,进一步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储量计算的科学性。”高利君说。
他们负责的是塔河油田TH2560X井区储量申报,这块探明储量超过3000万吨。在向国家储委提交前,西北油田组织专家组已经开展了两轮审核,认为要跟随物探技术进步的步伐,建议采用体积雕刻法计算提高精准度。
由于三维雕刻计算过程中涉及参数多、运算量大,软件只能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机房云平台上运行,疫情突发让工作陷入停滞,突击队员进驻园区后,困难便迎刃而解。
大家与时间赛跑,人休息,机器不休息,6名突击队员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居家办公的科研人员做分解任务,随时与他们沟通。他们在机房里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集中攻关重点节点的操作。
尽管仍没日没夜地忙碌,高利君心里仍操心着家人。在审核储量的前几天的一个夜晚,与家里通视频时,高利君得知,母亲降压药品没有了,家里正在发愁。
研究院党委要求各党支部要给突击队员解决难题,免除后顾之忧。高利君自己是党支部书记,他第一次“以权谋私”,打电话给研究院当志愿者的同事,紧急求助。同事连夜联系,找了多家药店,在第二天将药品送到老人手中。当高利君电话得知后,才放下压在心头的那块块大石,安心投入到工作中。
7月29日,西北油田申报的包括塔河油田奥陶系中深层领域探明储量在内的石油探明储量通过国家储委验收,上半年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在进驻一月的时间,风险评价项目部的突击队员们还论证了2020年第二批探井3口,部署了2021年预探井位3口,入库了10个塔北碳酸盐岩圈闭,完成了2021年地震部署与资料处理工作。
03
做好服务支撑突击
8月20日深夜12点,在西北油田生产科研园区的机房内,伴着储存器散热风扇的“呜呜”声,党员郭鑫检查着勘探开发“云平台”,记录着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在疫情防控期间,城市限行,“云平台”支撑着科研人员居家办公。作为勘探开发研究院数字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技术总监,他每隔两个小时,便要将机房100多个巡检点检查一遍。
(康仁东摄)
疫情突发之际,勘探开发研究院迅速反应,院里立即成立防疫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而下达的第一个指令,就是要确保勘探开发云平台正常运转,支撑居家的科研人员云办公。
郭鑫接到电话后,便顺手抓了几件换洗衣物,塞进背包,急匆匆赶到西北油田生产科研园区,在门口商店买了一箱方便面,便闯进单位。
然而,保安还是拦住了他,对他说,半小时后你便出不来了,必须城市解禁后才能出行。他笑了笑,说:“现在开始我就是得住里面。”当时,园区接到通知清场,不少人背着办公用品往外走,与他向里走的背影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睡在行军床上,在手机里,设置了12个闹钟,一晚上至少得起来四次,根本睡不了一个安稳觉。而在白天,除了要进行正常工作外,他还得帮着大伙寻找工作需要的资料,传输过去,经常忙得误了饭点。
“云平台”储存着10个油气田数据,维持着西北油田生产科研的正常运转。他说:“机房的储存数据库很多地方必须测试温度,温度过高不及时排出故障,不仅大伙的科研工作会瘫痪,也会造成数据的损失。有我盯着,大家都能安心工作了。”
原本计划一周的限行时间,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变得遥遥无期。在视频里,他的眼睛有不少血丝,然而他说:“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就该我顶上去,这里无法运转,油田的生产科研就得暂停。”
7月17日,在郭鑫进入园区后几个小时,天刚亮,负责保障协调的研究院生产技术室经理康仁东便进入园区。他进去就发现了“大难题”。园区封闭后,食堂已经关闭,这么多研究为了让入驻的科研人员更好地工作,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两级组织在特殊时期,克服多种困难,给予他们全力保障。
人员到哪儿吃饭?
西北油田各部门积极协调,西北石油酒店克服城市限行等难题,派出4名厨师当天带着物资进入园区,彻底解决了员工的吃饭难题。
同在这一天,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会针对线下商超停止营业、人员出行困难等问题,组织员工迅速行动,在京东、美团外卖等网络平台下单采购,及时将床上用品、沐浴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第一时间快递到科研园区,保障了队员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随着西北油田勘探开发工作推进,又有十来位突击队员进驻园区,康仁东要忙碌科研技术方面的工作,后勤工作很快忙不过来,综合管理室主任赵渊便将孩子送至妻子母亲处,进园区承担后勤、会议、督察督办、协调联络等工作。
赵渊的妻子马芳是名医生,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疫情防控工作。在特殊时期,马芳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给200多人做核酸检测,负责隔离人员的医学检查,每晚都要忙到夜里十二点多才回到医院,坚持做完记录后,已经是夜里两三点。
白天一直忙碌着工作还罢了,一到晚上,赵渊就开始担心妻子的安危。因此,每天凌晨是赵渊最期待的时刻,妻子忙碌完,发现时间还不到凌晨三点,便会与他通视频,每次赵渊都会叮嘱妻子做好防护。有时候,妻子忙碌得太晚,便不会与他联系。她哪知道,赵渊每天都等到凌晨四点时才在办公桌旁的行军床睡下。等她的时候,赵渊撰写科研资料,整理汇报材料,寂静的夜里,也显得不寂寞了。
(康仁东摄)
“我们院党委在疫情期间,启动了网格化管理党员责任区,划分了35个网格,明确了责任清单。入驻园区的每一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庭都是责任管理的重点对象。责任区的党员和志愿者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随时了解每一个员工家庭疫情期间的困难和需求,并全力协助解决,让入驻园区工作的科研人员更安心、更有力量。”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