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紫荆山没有漫天遍地的紫荆树,实际情况与想象中的美好画面差之千里。紫荆山本就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马平川的凤翔县境内西边隆起的一座山包,与灵山相依相偎、高度与跨度难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一座“山”。
以凤翔城为中心,越往西北方向延伸,地下水的深度呈几何直线式的增长。紫荆村距离县城九公里,能够发挥地下水资源造福农业的优势远不及其他地方,比如六冢村、城关镇周边的纸坊、火星村等。村子中心的深水井主要任务是保障群众生活用水,至于农业灌溉需要,这几乎是不能“大大方方”可以解决的问题。外地人途经紫荆方圆地界,看到大片被搁置的“荒地”,不禁惋惜连连,当农民不种地,那还算是合格的农民吗?这话有一定道理,可要弄清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秋季农作物基本靠天吃饭的事实,眼前被关中西府人称之为“白天白地”的“撂荒”情景也就不难理解。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时候,紫荆山被平整为一层层的梯田,没有秋季作物的覆盖,整个山都是光秃秃一片,实在没有看头。刻意要向外人介绍紫荆山如何如何,真的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措辞妥帖。
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很难被人记住,就像乘火车往兰州,从定西开始,车窗外永远都是“白天白地”不着任何绿植的连绵群山,想给每座山起个名字都难,毕竟,它们都是千篇一律的样子,和紫荆山一样其貌不扬,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
(一)
紫荆山普通,却又特殊到“绝无仅有”!
家乡人习惯称紫荆山为屈家山,这是因为山下有近二千多名屈姓人口的聚居。2013年元旦,紫荆村屈姓家族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地点就在前山称之为“堡子”的高地。从近些年陆续发现的文物和史料考证中不断证明一段史实——紫荆村的屈姓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孛儿只斤氏是屈姓家族原本的姓氏,姓屈却与“乞牙惕(乞颜部)”有关。凤翔方言乞屈不分,乞牙就是屈牙,专家考证元代屈的读音就是乞。蒙古族的生活习性在紫荆村的屈姓家族中鲜有保留,但孛儿只斤氏中的“只斤”被演变为“紫荆”二字,成为了这座山、这个村的名称。看见紫荆村这个名字,能联想到紫荆树是最正常的情况,但要与蒙古的孛儿只斤氏家族发生关联,大概只有来到紫荆村,登临紫荆山才可以了解到这一段恢弘激荡的历史。
【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早些年在乡村学校工作,其中一位屈姓同事就是屈家山原住民,此人长得魁梧敦实,腰粗膀圆,眉宇间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彪悍与霸气。他平素喜好研究蒙古文化,并坚称祖上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每每与人讲起这段历史,本人激昂豪迈,闻者沉迷其间,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纵马扬鞭、驰骋草原的快意场景。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紫荆山原来是何般模样已无从得知,“紫荆”这个名字却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家乡人习惯把屈家山读作“屈牙山”,若是介绍自己为紫荆人,上年纪的老人下意识会接一句,“哦,屈牙山的?”屈姓家族沿紫荆山东侧安家定居,从分布上相对集中,何、蒲、李、辛、麻等姓氏散布周围,共同组成了超大体量的紫荆村。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二)
紫荆山有名气,因为这座山的成分并不大,主要是山脚下开办了半个世纪多的当地最高学府——紫荆中学而享誉县内外!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凤翔县设立紫荆初级中学,选址于紫荆山下,惠及周边长青、陈村、尹家务、南指挥和唐村等乡镇广大学子。自此开始,“紫荆”成了被频频传播和提及的名字。1970年秋,凤翔县第三中学取代了紫荆初级中学,开启了高中办学的历史。每一届毕业生念及母校,“紫荆”“三中”是最受欢迎的简称。紫荆中学远离城镇,周边“热闹”程度远不及县城的凤翔中学和西街中学,即使位置偏僻,条件艰苦,一代代“三中人”薪火相传,精心施教,一届届寒门学子发奋图强,跳出农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三中”培养出了诸多栋梁之才。那些“背馍上学”的岁月、那些“油茶泡麻花”的舌尖味道、那些“捧起大老碗咥豆花泡馍”的“饥饿”日子、那些“胆大的紫荆山老鼠”彻夜“陪伴”的难眠之夜统统都成为了紫荆中学的历史记忆,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村子有一退休教师,个头高大,头发微卷,鼻梁隆起,颇有几分俄国人的洋气劲。五十年代中期,他刚从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离家只有二里地的紫荆山下,凑巧的是,他在大学主攻俄语,在中苏关系持续升温的年代,俄语当仁不让成为了学校必修的外语课程。能说一口流利的苏联话,那些高难度的卷舌动作被他演绎得行云流水,加之高大魁梧英俊潇洒的外表,迅速俘获了众多少男少女的心。如果说紫荆山是学校周边海拔最高的参照物,那么俄语老师就是比紫荆山还要雄伟高大的人物!
俄语老师是典型的“一头沉”家庭,工作时间在学校全身心付出,下课铃一响,立马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三儿一女的家庭仅凭妻子一个劳力远远不够,他要抽出所有空闲时间打理农活。俄语老师是幸运的,他的农村户口的妻子是幸运的,每到农忙时节,逢着下午放学或周末,一大帮不惜力气的愣头小子赶到老师家里,几亩地的小麦或玉米一天时间就能收拾完,这让缺少劳力的隔壁邻家艳羡不已。每每这个时候,那些平素泼辣敞口的婆娘就会数落自家男人,“看看人家,平日工资挣着,忙天里还有那么多人帮忙,咱是啥光景,累死累活的顶啥用?你说,我当初咋就昏了头,稀里糊涂跟你过日子哩?”男人一句话不言传,闷声不响地挥舞镰刀,将一肚子怨气撒向看不到头的庄稼。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时隔多少年,当我在乡村学校上班时候,一位年长同事问及我的情况,意外得知我与俄语老师同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回忆起自己的俄语老师,他的眼神里透射着崇拜与敬仰,即使俄语老师退休多年,每逢寿辰,他都要与一班同学前往祝贺。我被如此深厚的师生情谊所震撼,俄语老师仅仅是一位我所熟悉的乡邻,他又是众多紫荆中学优秀的教职工的代表。一位老师,学生在校时尊敬和爱戴他,那他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当学生走上社会还会想起他,那他是一位合格的人师;当学生时隔多年依然清晰的记得他,那他一定是一位杰出的灵魂工程师。我想,队里的俄语老师一定是“享受”最高礼遇的人。
(三)
紫荆山有庙宇,古会隆重,香火旺盛。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要细细品论三中的特色,每年四场“雷打不散”的庙会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农历七月十二古会当日,正对紫荆山的戏台上“忙碌”不停,底下观众热情不减,俗称“三本六折子”的大戏要从早上持续唱到晚上,这是紫荆山庙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最大“特色”!三中学子看大戏,咥美味,逛庙会,鲜活的民俗民风组成了特有的校本课程文化。对于每一位紫中学子,除了记忆里面一成不变的紫荆山,最鲜活的恐怕要数紫荆山庙会了!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每年正月初一,分布在紫荆山周围的村社都要选择在这一天举行盛大隆重的“点钱两”仪式。紫荆山固定的庙会主要由五大社合力举办,东社庞家务、南社屈家山、西社料地村、北社李家堡、中社麻家街头,五社是庙会的主办方。大年初一的“点钱两”仪式由五社参与,火药铳开路,锣鼓家什震天作响,各色彩旗壮势,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不同方向朝紫荆山汇聚。“点钱两”本是图吉利,谁家能上头炷香,谁家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为着这个彩头,各村早早准备,所有能开动的车辆全部出发,车头系上大红被面子,长龙似的车队向紫荆山进发。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正月十三会叫“关老爷殿会”,又是名副其实的烟花会。即将迎来正月十五元宵夜,家家户户都要挑灯笼,放烟火,紫荆会上可谓应有尽有。从早晨开始,卖花炮的摊位密密匝匝分两侧摆放,不断腾空升起的烟花为庙会增添了几分喜气,这便是开年的第一个古会。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至于农历三月廿的“九天圣母会”和七月十二的“三霄会”,那是丝毫不敢轻视和马虎的盛会。紫荆庙会有一雷打不散的传统,凡正会当天,台口的大戏不能停歇,必须从早上唱到晚上,这就是著名的“三本六折子”,即三场本戏,六段折子戏。这活儿可不是普通戏班子能接招的差使,不少剧团一听这要求,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这哪里是唱戏,简直是要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紫荆会年年赶,三本六折子从来不打折扣,但凡敢应承这活儿的剧团都有实力,起码戏子够多,完全周转得开,不至于一个人连唱三场,这是检验一个剧团是否“硬核”的最简单办法。
曾与屈姓同事论起紫荆的三月廿与七月十二这两个古会,他说这日子还与成吉思汗诞生与去世的日子有关,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是嘉靖年间回民聚义紫荆山,一把火烧毁了原来的佛教禅院,最后由屈姓人重修改成了道观。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情况,现在无从考证,同事的解释也有一定道理,权当是关于紫荆山庙会的一段传说吧!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关中道唱大戏有讲究,戏子都是吃“派饭”,庙会有管事的筹委会,从唱戏前一天开始,戏场所在的紫荆和李家堡村就开始承担戏子的一日三餐。会长将三寸长的派饭帖分送至各家各户,明确某日某餐负责招待。经管戏子吃喝本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谁家都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戏子们。轮到管饭这一天,主家早早守在后台,等待剧团安排戏子入户。如今大力提倡传承和发扬民风民俗,我想,紫荆山庙会自古以来形成的自发、淳朴、不用约束的“派饭”习惯值得弘扬和褒奖,这是紫荆山下勤劳朴实的乡亲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紫荆山没有“水”,只有“土”,能为周边村社提供的恐怕只有称作“山”的自然资源。靠山“吃”不了山,只能靠勤谨俭约过上好日子。
庞家务村地处紫荆山以东,算是陈村镇辖区最靠东边的村子。这个村很特殊,特殊在全村九成以上人口都姓“辛”。在百家姓里面,“辛”姓应该是比较冷僻的姓氏,但凡村民出远门,只要遇着询问登记姓名,对方听闻姓“辛”,绝对一脸新鲜与疑惑,这世上可以有姓东方、诸葛的,还可以有什么村上、小泉,或者是朴、金,又或是伊万诺夫、波波夫、史密斯、约翰逊等等,竟然有姓“辛”的,很多人第一笔下去就是幸福的“幸”。这时候得赶紧提醒,是辛苦的“辛”,不是“幸”!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庞家务村人掌握了制作烧香的手艺,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人熟谙制作的每道流程,以至于娃娃打能走步开始,就已经被全村、全家制作烧香的环境所熏陶。庞家务的烧香在2010年之前风靡宝鸡内外,但凡有庙会的地方,必定有庞家务人的身影——至少有庞家务的烧香存在。
紫荆人更为厉害,麻家街道拧笊篱,穿开裆裤的娃娃可能不会使筷子,但只要拿起钳子,也会有模有样的做几个动作。笊篱的材质和种类很多,麻家街道的笊篱主要是铁丝制作,经久耐用,驰名省内外。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游子只要回家省亲,返回时必不可少要带几把笊篱,送亲戚、送朋友、送同事有面子,最划算,最稀罕!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李家堡和料地村扎笤帚远近闻名,雒家务的烧瓦享誉陈仓,屈家山的荞面凉粉已经上了高档酒店的餐桌,南吴头的麻花名冠宝鸡城,至于紫荆山西边的上营村,手工挂面和锅盔更是热卖古城西安,成为凤翔豆花泡馍的铁杆“伴侣”,更不用说东街、水沟的白酒香飘神州,陈村的四大名吃早已荣登中央电视台金牌节目……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紫荆山没有“青山绿水”,她终年“一成不变”,默默地矗立在雍城西陲,庇护着一方乡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五)
紫荆中学在紫荆山下开办运行了六十余年,一座山的坚韧、包容、忍耐与这所学校融为一体。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李家堡的医疗站前有一早餐摊,主要经营豆花泡馍,杨姓夫妇在此摆摊三四十年。从紫荆中学走出去的每一届学子,没有人能忘记这个豆花泡馍摊,从最早的一碗两毛钱、五毛钱、七毛钱、一块钱……直到三块钱,最便宜、最实在、最能果腹、最能为一天的学习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热量的恐怕就是这一大老碗豆花泡馍。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在三中就读的学子基本来自农村家庭,背馍上学是家常便饭,由于锅盔馍耐储存,不易发霉,这是众多家长首选的“便当”。锅盔馍方便存放不假,可要生嚼硬吞吃完一块,那着实得费好大一番劲儿,用上“吃奶的劲”毫不夸张。不过,有豆花泡馍作伴,这锅盔也能派得上大用场。在一碗带馍的豆花泡卖到五毛钱的时候,寒门学子揣上自家的锅盔,只需花费三毛钱就可以吃到醇香爽口的豆花泡,若是疼惜一毛钱,还可以不要豆花,只要豆浆,喝完了可以免费不限次数加汤,这让正长身体的毛头小伙子们找到了填饱肚子的好去处。天寒地冻的三九天,少男少女们夹着碗,一溜排成队,等着驱寒暖胃的豆花泡馍,这个场面持续了三四十年。直至几年前杨姓老人去世,这个为三中学子服务了几十年的早餐摊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每个曾无比热切期待豆花泡馍的学子,一定会想得起热气腾腾的早餐摊,想得起那位和蔼、宽容、朴实的杨姓老人。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三中与紫荆山不离不弃,更与当地的村民达成了某种“同频共振”的默契。
每天早晨六点整,八十多岁的王老太太都会随着三中的铃声起床下地,洒扫庭除,在厨房操持早餐,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六十余年。李姓老人每天挑着水桶,三餐完毕后前往三中收拾泔水,那些剩饭剩菜足以喂饱后院的几头肥猪,每年为家庭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蒲家的几位年轻干练的媳妇在三中帮灶,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获取一定收入,这是避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最好法子。紫荆村商业街的大小商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三中学子的光顾,每到周日下午返校时候,每个商店人头攒动,生意兴隆。
紫荆山成全了三中,三中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回馈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六)
紫荆山下的紫荆中学始终散发着清香的“泥土”芬芳,如同她所接纳的每一名农村学子,正是这所“土里土气”的乡村高中,为数以万计的学子铺就了一条跳出农门,成就一番光辉事业的捷径!
诸多从未在三中读过书的人提起凤翔的几所中学,往往都对紫荆中学带有某种偏见,似乎走进紫中的学生都普通到无法与其他学校相提并论!诚然,在以成绩论高低的招生机制下,在紫中就读的学生从总体与凤中学子有一定差距,但对众多渴望进入大学殿堂的农村孩子来说,紫中的存在让他们多了一线在高中继续求学的希望。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表弟与我同岁,当年初中毕业,我选择师范就读,表弟则进入紫中学习。三年之后,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表弟则考入陕师大的专科院校,再过三年,我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而他通过专升本考试,顺利进入本科序列攻读生物教育专业。两年后,我已经是有五年教龄的乡村教师,表弟则是一名陕师大毕业的高材生,通过招聘面试,成功签约东莞市一所公办高中。那一年,我的月工资为600元,表弟拿到的月薪为6000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就是差距,知识所赋予的差距!
相比在东莞工作的表弟,又有多少学子通过紫荆中学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与理想!当年流行一句话,紫中是为凤中培养毕业生的!相当一部分学子在紫荆山下完成三年学业,继而又在凤中完成“高四”学业,考取理想中的大学。万丈高楼平地起,假如没有紫中的存在,哪有进入高中就读的机会?哪里谈得上能在凤中实现“高四”复读的梦想呢?
(七)
2019年8月的一天,随着最后一辆货车载着办公用品驶出紫荆中学的校门,这所“服役”六十余年的老牌学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知了在校园的柳枝上不知疲倦地嘶叫着,紫荆山“从容淡定”地看着这所学校“人去楼空”。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这里的人,这里的欢声笑语,这里的精气神都去了一个称作酒城的地方。在柳林镇,一座崛地而起的高标准、现代化的校园张开双臂、满脸喜悦地迎接来自紫荆山下的“主人”!从此,紫荆中学不再是紫荆山下的三中,而是远在十里地之外的柳林高级中学。
2020年8月17日早8时,紫荆山下昔日的紫荆中学校园内军歌嘹亮,口号震天,凤翔县教体系统三百余名领导干部暑期研讨会开班仪式隆重举行。
谁能想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注定荒芜寂寥的原紫荆中学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紫荆山综合实践基地从酝酿、调研、讨论、决策、落地、实施,仅仅不足一年,一所集爱国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团队拓展、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和师德涵养等七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基地横空出世,社会各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紫荆山下。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紫荆成为网红打卡地已不是第一次,“西府出击”革命遗址早已享誉宝鸡,曾经在五十年代被兰州军区嘉奖的战备地道依然焕发“神秘”色彩。而现在,播撒在紫荆山上的千亩油葵追寻太阳的璀璨光辉,绽放着铺天盖地的熠熠金黄,为这座没有“颜色”的大山披上了华丽的锦缎。千亩流转土地装扮了一座山的美颜,更为综合实践基地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紫荆山千亩油葵花海
紫荆山不断刷屏,一颗颗“特立独行”的向日葵组成了壮美的画卷,一幅幅游人如织的照片点亮了乡村旅游的新招牌!
军旗猎猎,战鼓雷雷!紫荆山综合实践基地以全新的方式延续着“三中”的使命,起床号依旧会在清晨六点响彻紫荆山下,震撼醒目的迷彩绿成为了紫荆山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一座山,一所学校,半个多世纪的“荣誉与共”留下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刻录了多少人最为宝贵的青春记忆!
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是丰碑,是故事,是精神,是灵魂,是乡愁,是未来!
END
从来|紫荆,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
辛克,80后老青年,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乐于平淡,崇尚简单,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