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潘荣|还没出锅就排队!小生煎啥魔力?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全面小康,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担当与付出。
这个不变的味道不仅是属于我的”
圆润雪白的生煎在油锅里热烈欢腾,隔着锅盖便听得噼啪作响,几分种后锅盖掀开,舀一勺水下去马上盖上,锅里顿时蒸汽漫延,连煎带蒸下煎包渐熟,最后蒸腾的热气激出芝麻和葱花的香……通红的炉火旁,生煎师傅手捏垫布扶定锅沿,最后转动几圈,保证这一锅生煎均匀受热。
锅盖揭开,烟火升腾中,第一锅生煎出炉,排队等候的食客仿佛瞬间被点燃,接着便是一阵小骚动,“二两生煎”“一碗馄饨”的吆喝声中,墙上的挂钟默默指向清晨5点40分。
沈潘荣|还没出锅就排队!小生煎啥魔力?
文章图片
就在不到2个小时前,凌晨3点50分的闹铃还没响起,沈潘荣已经醒来起身,简单拾掇了一下就出门了。“这样才能保证4点半前赶到店里。”15年来,他几乎每一天都这样披着星光出门,见证着这个城市的苏醒。
36岁的沈潘荣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青浦人,在古镇朱家角经营着一家生煎店。从18岁入行学手艺到21岁正式开店,十几年来,靠着过人的勤奋和坚持,他把自己的生煎店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招牌,用双手将全家的生活推上了好日子的快车道。
生煎馒头作为上海的名小吃,以它劲道的面皮、饱满的汁水和鲜嫩的肉质,成为了上海味道的一张名片。
“我爷爷16岁就入行学习这个手艺,我听母亲讲他曾经做过大饭店的面点总监,后来不干了就回青浦老家开了间生煎店。”沈潘荣的手艺传自爷爷,老爷子附身揉面的画面深深定格在他记忆深处。后来老人将一辈子的经验传给了沈潘荣的母亲,沈潘荣则继续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生煎看似简单,但是要想做的出众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和面、揉面到肉馅的搅拌,每个步骤都是经典技艺的传承。
沈潘荣家传的是老派生煎,也就是发面生煎,这是老上海的经典风格。相较于越来越多新派生煎用不发酵的死面面团,老派生煎开店前要做更多准备,“卖光了临时发面是不成的”。而当大部分店家都用酵母发面时,沈潘荣依旧坚持使用老面发酵做生煎,“就是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健康、更美味”。他的生煎面香、底脆、肉紧、味鲜,最关键手艺就是和面和调馅两个环节,“发面时间的长短与气温有关,天热和天冷时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往里掺加的碱水分量也不一样。”沈潘荣说,在和面和调馅这两个环节上,他一直亲力亲为,从不马虎。
虽是小吃,但能以小见大。吃食永远承载着感情和回忆,沈潘荣对传统的坚持在当下显得格外难得。“这个不变的味道不仅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那些这么多年一直支持我的顾客的。”他说。
我一定靠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上午10点多,店里一下安静了许多,早市的忙碌终于告一段落。喝杯水稍作喘息,沈潘荣便要带领伙计们准备应对11点多开始的午市高峰。下午3点左右,在为第二天做些准备后,他脱下围裙,一天的工作算是结束了。
15年来,沈潘荣每日穿梭于家和生煎店间,风雨无阻,几乎全年无休。
“仔细算算,自从开了这个店,我总共也就休息过十来天。”在旁人看来,沈潘荣是个“非典型”的“80后”: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无论是春节假日还是高烧39度,都挡不住他准时半夜起床开工;面对同学朋友喝酒打牌的邀约,他一概婉拒;看到朋友圈里别人晒的旅游照片,他还没来得及羡慕就又去工作了。
直说“没办法”的沈潘荣不讳言自己至今从未出过上海的地界,这么多年几乎没见过夜上海的模样。在他看来,看着一锅锅脆生生、混合着面皮焦香和肉馅咸香味道的生煎出炉,守着满是烟火气的灶台,远比其他享受幸福得多。
高中毕业后,沈潘荣曾找了份月薪一千多元的工作,可这样的收入在大上海根本无法立足,“没办法,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之后他开始跟母亲认真学起了生煎手艺,但要想掌握一门手艺谈何容易。十八九岁的年纪,别的不说,每天早起就是个大问题,“那时是真起不来,每天定七八个闹铃也还是睡不够”。后来,凭着毅力沈潘荣慢慢克服了很多困难,直到现在能够到点儿就自然醒来。
家人一直是沈潘荣拼命工作的最大动力。妻子在他一文不名时义无反顾地嫁给他,双方父母在他选择创业后也都到店里帮忙,多少个凌晨三、四点,两个家庭的6口人在昏黄的路灯下并行向前的画面是沈潘荣这一生最温暖的记忆。他一直没有忘记结婚时许下的誓言:“我一定靠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承诺,沈潘荣开始了忘我地打拼。
生煎的口感和面的关系最大,店里平日每天要卖出4000个左右,周末则能卖出6、7000个,这些面都靠他一人来和制,这对身高1.7米、体重仅110斤的沈潘荣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从没喊过苦、叫过累。“这是我选择的,无论多难都要继续坚持下去。”他说。
光阴不负勤奋。开店两年后,那个结婚时曾被女方亲戚嫌弃的穷小子买了房有了车,之前只敢逛批发市场,现在不仅能“很轻松地在大商场里给老婆买些像样的衣服”,还投资给老婆开了个奶茶店。
奋斗之路,每一步都是起点,只要迈上跑道,就不能轻易停下,但也会离终点越来越近。
如果说之前拼命工作是为了过好日子,那么现在不敢停步则更多是因为身上的那份责任。除了双方父母,沈潘荣还雇了几位员工,小生煎,却事关几个家庭的生计。“我不能停下来。”这已经成为沈潘荣的信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生活教给沈潘荣的真理。
15年过去了,生煎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生煎从每两1块5涨到了现在的7块,沈潘荣也从毛头小子成长为老派生煎传承人和两个女儿的父亲,每年几十万的利润足以让他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但他却没有放慢脚步的打算。
“来吃的都是老主顾和回头客,很多人从小吃到大,就算工作了、出国了都还忘不了这一口味道。”终日站在烟火旁的沈潘荣发现,人间烟火虽简单,却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很多人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来我这里吃生煎,吃完还要打包带走,他们说这是家乡的味道。”沈潘荣和很多食客都处成了朋友,有的就和家人一样亲,当他看到久候的人们在吃到生煎那一刻流露出的满足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更为满足。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沈潘荣的生煎分店或许已经开张了。几年前,他的一位同学通过重重考察后成为生煎店的合伙人,两人原本准备联手再次创业、事业再上一个台阶。“资金和店面都已经齐备。我们先缓缓再说。”即便被新冠肺炎疫情意外打乱了计划,但沈潘荣依然对第二家店充满期待。
摘下围裙、离开案板,沈潘荣则乐得围着两个女儿转,接送女儿放学、去兴趣班和做生煎一样令他充实。沈潘荣有时会叫13岁的大女儿来店里帮忙收拾桌子碗筷,偶尔还会叫她体验一下凌晨4点起床去开店的生活,“我希望她看到我的辛苦,然后更认真地对待学习”。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沈潘荣依然没有休息。“每个人都一样,总需要挑起一副副重担,为自己努力,为家人打拼,为社会奉献吧。”在沈潘荣看来,小康的味道,其实就浓缩于小小的生煎之内、唇齿之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对小康生活的追求,就如老派生煎一般,初衷不改、始终如一。那就是靠双手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采访人员:王慧峰
编辑:莫愁
【来源:人民政协网】
【 沈潘荣|还没出锅就排队!小生煎啥魔力?】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