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各种团体的 , 群体的或者个人对文化遗产的实践,技能,表现形式或者表演等等都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小编找了一些关于烟台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你知道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
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 , 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60-70年代 。明清以来县城周围,特别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 , 纷纷建立 。建国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三十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后来雕刻艺人遍及八十余村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
使掖县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形成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
烟台剪纸: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 , 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 , 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 , 并与大连隔海相望 , 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 , 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 。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 。明代末年 , 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 , 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 , 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 。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 , 处处过难关 , 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 。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中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 。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 。据上所述 , 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 , 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 , 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 。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 , 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 , 过日来了撵出城 。”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 , 仿做‘跑四川’ 。教秧歌班演唱” 。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 , 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 。另外 , 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