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秦岭文苑】周文|记忆中的夜市——从南门口到西门口
每个80、90后的心里都有一段充满烟火气息的记忆,那就是童年时代的夜市。
夜市古来有之,计划经济时代沉寂了一段,改革开放后又开始繁荣了。人们逐步告别了物质和商品紧缺,在夜幕之下享受着自由舒适的时光,实在是莫大的乐趣。
小孩子们也许不会想到这么多,对夜市的热爱,最初大都源于夜市里的美食。也许人类最淳朴、最难忘的记忆都是从食物开始的吧,那些关于气息和味道的片段往往能持续很久。几十年过去了,我甚至能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小县城夜市的情景。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上初中才随父亲去县城。在这之前,常常跟着大人去县城开会、办事、走亲戚。这也许和很多孩子一样,对城市的记忆是逐步展开的。
第一次去夜市大概是因为母亲考试吧。到县城住下来后,天已经黑了。父亲说去吃点东西吧,我们就去了附近的南门口。
后来我才知道,南门口距离住的地方很近,大概只有不到1000米的距离。也许路灯太昏暗,我又太小,当时感觉在十分冷清的大街上走了好久。突然间,前方一片明亮,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父亲就说南门口夜市到了。
眼前的景象让五六岁的我感到震惊。望不到头的一条街上,两边全是各种小吃,每个摊位上都挂着明亮的大灯,桌上都摆着自己家的特色美味,来来往往的人群热闹非凡。
那些吃的,有的我认识,有的我不认识。我有点惊呆了,不知道该往哪里看。父亲问吃什么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记得那天大概是吃了羊肉串、小笼包,还喝了一碗热乎乎的油茶。
那个年代应该没有食品添加剂,也没有造假的套路。不管卫生情况如何,小吃摊的食材起码是新鲜真实的。人们可能不需要、也不太敢去偷工减料,夜市的味道因此得到了保障和传承。
从那次开始,只要去县城,我都会吵着要去南门口夜市。虽然那个时候家里不是很宽裕,可父母亲毕竟都有点工资,虽然有债务压力,还是能带孩子偶尔来光顾一下的。
当时的夜市卖的东西很多,除了第一次吃的三种东西外,老家特色的肉夹馍、羊肉泡馍、炒凉粉、胡辣汤之类的都有,外来的藕粉加上花花绿绿的配料,让人感觉新奇。当时小孩不太爱吃的炒麻食、煎饼卷土豆丝以及各种面条之类的,几乎都是大人在吃,我没怎么尝过。
还有一些熏烧酱货,比如牛肉、烧鸡、猪蹄之类的,那时买的很少。只记得有一次,妹妹非哭着要吃,父亲买了点牛肉,包在一种特别的纸包里,我吃了薄薄的几片,觉得很香。
等父亲来县城工作后,我也来上学了。家里条件也好了,盖房子借人的钱也还完了,所以去夜市的机会更多了。
【 夜市|【秦岭文苑】周文|记忆中的夜市——从南门口到西门口】特别是父亲来不及做饭的时候,就带我去夜市,吃了好多小时候不吃的东西。
印象最深刻的是蘸面片。其实这个很简单,就是把面片擀的很薄,切成正方形的大块,下锅煮熟,捞到碗里,外加几根与面片同煮的菠菜。碗里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面条,剩余全是清汤,让人觉得这么吃是不是太寡淡了。不要急,这道美食的精华全在后面上来的蘸水里。一只小碗里,是老板调好的蘸汁。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提要求,辣子多点,或者不要香油之类的。如果自己不说,老板会按照常规把各种调料都放上。这个时候,一碗看似寡淡的稀面片就有了灵魂。夹上一筷子,在鲜香酸辣的蘸水里一蘸,吃到嘴里,味蕾全被充满层次感的味道打开了。
至于烩麻食、炒面、炒饼等等,和这个类似,都却有一种比家里做饭的现场感和仪式感。猛火燃起,热油冒烟,肉丝和豆芽之类的蔬菜依次入锅,噼里啪啦的爆炸感,滋滋啦啦的间奏声,让人心情愉悦。很快香气就会飘来,等待出锅的过程就让人有些沉醉。
也许这就是烟火气的迷人之处。看见、听见、闻见,再吃到嘴里,整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后来读美食大家的文章,谈到镬气一词,说的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古代文人食客较今人风雅,但凡聚会时,讲究的是饮食烹饪处,与聚餐处不能太远,最好能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这也许正是干锅或者石锅之类菜肴的迷人的地方,感觉菜一上桌,色香味跟着全来了。
在南门口吃了若干年后,忘了什么时间,县城搞市容环境整治和整体规划建设。南门口的美食一条街被挪到县河南边了。不知道别人感受如何,我反正失落了好久。河南市场虽然也总去,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乎不是南门口的感觉和味道了。
可令人欣喜的是,有些老商户没有去河南市场,而是去了西门口,于是我又转战到这个地方来吃。
西门口整体规模没有南门口大,东西种类没有南门口多,但更加新潮时尚。年轻人爱吃的项目越来越多了,比如孜然夹馍、米线、酸辣粉等等。
孜然夹馍是肉夹馍的改良版,少了过去的肥肉,是用肉丝和蔬菜现炒现夹,配上浓郁的孜然味,似乎更符合时代的变化。
另一个特色是罐罐面,我感觉这不是洛南本地的东西,但却真的很好吃。把扯面或者刀削面在大锅煮熟后,放到有高汤、排骨以及配菜的小罐儿里,再次烧开后直接上桌。由于太烫,食客们都是把面条和配菜盛到小碗里来吃,边吃罐里的面条还边咕嘟着。
夜市里还有一样东西,是这么多年一直存在的,应该能算是夜市的灵魂吧,那就是从早卖到晚的油茶。这种东西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家的特产,反正别的地方见的不多。油茶和茶其实没有关系,就是把面炒熟了,放在锅里熬制,加上油、盐、芝麻、杏仁之类的,喝起来咸香可口。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来一碗热腾腾的油茶,既暖和又开胃,特别舒服。西门口的这家油茶不知道卖了多少年,近二十多年来味道竟然没有变。其特色在于不咸不淡,不稀不稠,颜色也恰倒好处。油茶装在一个特制的大壶里,壶身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棉袄”,壶嘴长长地。来了客人,老板就把壶身一倾斜,优雅的倒出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一点也不会洒在外面。
西门口卖肉家馍的也不少,后来来了一家山西的店,名字就不提了。肉和馍都比较有特色,肉都是当天卤制的,馍也十分松脆。山西老板带来了给肉里加入生辣椒和蒜的做法,吃起来比较爽口。出于好奇,大家都去吃他们家的,人越来越多,老板生意也越来越大,这种夹馍的方式也在西门口流传开来。不过若干年后,我还是怀念过去不加生辣椒和蒜的吃法,甚至肉切的大一点才有口感,这样似乎更有过去夜市的味道。
可能因为人口流动的缘故,近几年再回去,感觉西门口夜市似乎萎缩了,人没有过去多了,摊位也越来越少。年轻的孩子们似乎都更愿意去大型商场了,坐在烟熏火燎的露天吃东西,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好意思。但这里仍然是很多人的习惯或者是记忆。居住在本地的,习惯来吃早餐和夜宵;远走他乡的,归来后也愿意来继续感受和怀念当年的氛围。
说完了南门口和西门口,再说说其它地方。县城的东门口后来也形成了一个美食区域,不过早餐更丰盛一些,夜里卖东西的并不多。
记得东门口的一家豆腐脑很好吃,浅口大碗,长长的勺子。滚烫鲜嫩的豆腐脑入口,妙不可言。还有一家卖烙面皮的,很有自己的特色,入口筋道,有焦香气,我也常常去吃。
转眼很多年过去了,老家的夜市在不断的发展,品种随着年代变化在不断的更新。我再回去,已经能看到很多南方小吃了,可我依然喜欢去吃那些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后记:常常在清晨天不亮或者晚上很晚的时候,我一个人悄悄来到西门口,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喝一碗油茶,吃一个肉夹馍。周围的人都很热闹的交谈,我静静的听着,就像当年刚到县城一样,感觉一起都是熟悉而陌生的。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
周文,陕西洛南人,在北京求学工作十八载,常写一些回忆童年时代故乡生活的小散文,在《劳动午报》、《中国社区报》等报纸上偶有发表,现为一名首都基层公务员。
【秦岭文苑】
秦岭最美聚贤才,文苑花开映商山。以文会友,共度诗意人生!
本栏目由华商报-二三里与商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办,刊发商洛作家的诗歌、散文、小小说、随笔、杂文等多种体裁,作品要求原创,主题鲜明,语言生动优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内。
- 面粉|油炸店老板教我炸油糕,用上3个窍门,软甜不爆裂,有面粉就能做
- 颜色|白色蜂蜜好吗?白蜜和蜂蜜哪个好?
- 好吃|盆栽猕猴桃好吃又好看,简单几步可以试试
- 茶叶|什么茶叶最受欢迎?
- 选择|天气骤冷,来几道香辣过瘾的下饭菜,真是不错的选择,家人吃不够!
- 闷痛|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中闷痛短气
- 一滴水|不加一滴水的电饭煲卤肉
- 海鲜特|虾皮你家还在吃吗多亏有老渔民告诉我,早点提示家人,别不当事
- 后放|这几道家常菜成本不到10块钱,在饭店都卖几十块钱
- 说漏嘴|买猪肉时,前腿肉和后腿肉哪个好老屠夫说漏嘴,原来一直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