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一碗光滑如玉、酸辣可口的搅团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耀



搅团是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地区很普通的一种面食,在铜川耀州地区算是家常便饭,玉米面搅团最佳,白面搅团次之。因为太普通,文献上几乎找不到有关它的记录,不知道从何时起,由何人发明,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只知道,自打小记事起,家中每年都会吃搅团,尤其是秋季玉米收割后,隔三岔五一直吃到来年春天。其实,认真思考,这种饮食史毋庸置疑必然始于玉米引进到关中大量种植年代,关中女人应该是它的发明者。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小时候,很讨厌吃搅团,一碗像糨糊一样的面糊,浇上伴着蒜和油泼辣椒的汁子,再夹一筷子自家腌制的酸菜,搅来搅去几乎成了一碗玉米面糊,筷子夹不起,既无味,又粘嘴,一点也不好吃。一家老少七八口人,却赞不绝口,呼噜呼噜一碗又一碗地吃,真是难以理解。祖父和小孩子属于不喜欢吃搅团的代表,祖父年青时在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读书生活,见过大世面,比起搅团,他更愿意吃白米饭和干拌面;祖父还说,搅团俗名叫“哄上坡”,顾名思义就是吃顿搅团只能维持爬一个坡的能量,不耐饥,还撑肚皮。即使祖父千万个不愿意,祖母照做她的搅团,一家老小也都随祖母一起吃搅团。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秋收后,关中女人隔三岔五就做搅团,做一次可以吃三顿,一顿热着吃,一顿凉拌了吃,还有一顿加入干面粉做成其他诸如叫驴蹄子、狗窝窝等面食来吃,也是不错的选择。秋后是秋粮入仓的时节,玉米是当年的新玉米,玉米面也是新磨的,做成搅团劲道有光泽,口感格外好,是吃搅团的最好季节;饥荒年代,秋收时,夏粮所剩无几,别无选择只能靠秋粮维持生活,玉米就成为农民的主食。家中最喜欢吃搅团的是大伯和父亲,他们每次都可以吃三大老碗;其次是祖母,祖母对搅团情有独钟,甚至称得上是百吃不厌。祖母对搅团的感情,我曾试图解释,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想必是充满着贫穷时的无奈和习惯后的真爱吧,无奈是贫穷的秋后生活别无选择,真爱则是吃习惯了,肠胃记忆的需要。伯父和父亲这一代,对搅团的感情应该也是随祖母。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日子很艰辛,断粮现象很普遍,碰上年馑,有的家庭断粮达半年以上,甚至一整年没粮食。那时家中因为吃饭的嘴多,青壮年劳力也多,伯父们饭量又大,家中余粮有限,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只能靠祖母的精打细算了。祖母经常做两样饭,蒸两种面的馒头,身为家中主劳力的男人们吃玉米混合面做的饭,媳妇和姑娘们,则吃纯玉米面的搅团;杂粮馒头给主劳力吃,玉米面馒头留着自己吃。以此方式维系着全家的生计,不至于出现断炊和外出乞讨。祖母彰显了一位农村传统女性的温、良、恭、俭品质,给子孙后辈树立了人生榜样。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做搅团,对于关中女人来说,是生活的基本功,人人都称得上是好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能做搅团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一般会先取少量玉米面,用冷水在盆中搅匀成糊状,水烧开后,将盆中糊状玉米面汤倒入开水中,面汤与热水相遇,很快变得更稠更黏,此时,再根据不同的黏稠度,决定继续向锅中加水还是加面,这是一个技术难点;无论加水还是面粉都要不停地搅拌,直到把面糊搅成一团,如果能做到不沾锅底则为最佳,一般人都很难做到,这又是一个技术难点;搅拌过程是为了防止形成面疙瘩而影响了口感,全程要用小火维持锅内的温度,保证搅团熟透,又不至于因火太大,而使锅底出现焦糊,经验不足者,会出现锅底糊了,其他地方却不熟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这是形容在做搅团的过程中,搅动的重要性,其实,做一顿搅团,何止七十二搅,总要成百上千搅的才好。做好的搅团,在锅中成糊状,一勺一碗,热的柔软劲道,遇冷凝固可变成形状各异的碗托,浇上汁子即可入口为食。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吃搅团也很讲究,尤其是刚出锅的热搅团,会吃的人一筷子一口,巴咂着嘴,乐在其中,不常吃或第一次吃者,则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尴尬。刚出锅的热搅团,遇瓷碗会冷凝,稍做停留,碗和搅团之间形成光滑的缝隙,浇上用蒜泥和油泼辣子、酱油醋等调成的汁子,汁子沿着碗边的缝隙,沁入碗底,用筷子轻轻在碗边选一块合适的地方夹下,蘸了汁子送入口中,伴着汁子的香味,囫囵吞下,再吃一口酸菜,美味就在此中,满足就在此间。吃热搅团不能心急,常言道:搅团烫心。热搅团表面上已经冷却,糊状的内部散热比较慢,温度较高,又是吞咽,很容易烫伤喉胃,灼烫的感觉就似烫心一般。凉了的搅团,变成碗托,可以用刀切成块,烩吃、凉拌都是不错的选择。热搅团还可以做成鱼鱼,也是一份地道的乡村美味。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我对搅团的感情已经深入骨子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距离家乡也越来越远,对搅团的感情更加复杂。如今,每次回家第一顿饭都希望是搅团,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感受到回家的真实感;如果哪次回家没有吃到搅团,就感觉没有回过家,总缺少一种满足感。爱上搅团,从健康理念来说,是粗细搭配,均衡营养;从感情上来说,过去祖母做搅团,后来母亲接着做,如今嫂子们也继续做,一代代传承着吃搅团的习惯,沿袭着治家的朴素理念,成为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吃搅团,是自己对家乡味道的回味;爱搅团,则是对祖辈的思念,对家风家教和家训的思考与传承。味在其中,道亦是也。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
【 耀州|耀州游子记忆里的搅团,到底有多香】姬可周,陕西耀州人,现居深圳。喜欢阅读、写作,自2000年始先后在《铜川日报》《海南日报》《伊犁日报》《兵团日报》《伊犁垦区报》《南方农村报》等媒体发表文章近50余篇。